中国第八次北极科考队于8月3日至9日在北纬79度至81度航区开展了7个冰站作业。
南极作业,需要无人机克服温度、天气、磁力线、空域等多种影响因素。
9月4日,中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完成北冰洋区域内的科考任务,“雪龙”号科考船于北京时间当日下午驶出北极圈。
机载冰雷达穿透冰层能力超过5000米,冰层深部分辨力达到15米,空间定位精度达到25厘米。
维多利亚地新建站将是我国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之后,又一个常年科学考察站,站址位于维多利亚地特拉诺湾的难言岛,该岛面积45平方公里,拥有一片平坦的碎石地海湾,背靠雪山,面朝大海。
2月6日19时左右,黑龙江省科考队员韩惠军和颜小平乘机抵达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回到阔别了三个月的家乡,他们此次南极之行充满波折,闯过了举国瞩目的雪龙号从被困到破冰的全过程,完成了时间急剧压缩的维多利亚地艰辛繁重的科考任务,给祖国和家乡交回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11月7日上午,国家海洋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在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为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举行了简朴热烈的欢送仪式。10时30分,随着汽笛的一声长鸣,“雪龙”号奔赴南极执行为期155天的科学考察任务。
成功完成新站选址、首次水下测绘、长城站1:1000比例尺中国管理区地形图测绘等科考任务,在第29次南极科考中,黑龙江省队员交出满意答卷。在南极开展水下测绘,在我国尚属首次。本次黑龙江省队员负责测绘华夏湾临近裸岩处两平方公里区域的水深。
冰上卸货工作完成后,25名内陆昆仑队队员将从中山站出发,深入南极内陆冰盖1300多公里,到达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位于冰穹A地区的中国南极昆仑站,进行冰芯钻探、天文观测、测绘等科考工作。
此次考察线路穿越两个生物气候带,将实现对腾格里沙漠的风沙地貌、湖泽湿地、生物多样性、文化遗址等多种地理景观的综合考察与研究,预计历时3年。同时利用探地雷达、测量型GPS、地物光谱仪、多期遥感影像等,获得腾格里沙漠的范围、面积以及湖泊数量等基础性数据。
在1月8日至10日,我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选取埃默里冰架东部430平方公里区域展开了拉网式航空摄影测量。这是我国首次开展埃默里冰架航空摄影测量。
近日,参加第26次南极科考的南极内陆考察昆仑站队黑龙江省科考队员,在-30℃的环境中开始了测绘工作,但是如果最高点的气温降到-40℃以下,科考队将考虑撤离。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于12月5日顺利到达中国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域,测绘科考任务也即将展开。
上周末,由14名地质专家、探险家等组成的“为中国找水”科考队回到成都。昨日,科考队队长、横断山研究会首席科学家、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杨勇,在其家中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讲述本次科学考察的成就及惊验历程,并透露他们的惊喜发现:长江长长了10公里!
11日10时30分,随着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一声令下,搭载首批160余名科考队员的“雪龙”号考察船,徐徐驶离上海外高桥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专用码头,开始了我国第26次南极科考之旅。
我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将在上海集结,计划于10月11日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奔赴南极。武汉大学有4人入选考察队,还有一人将出征格罗夫山。
记者昨天从有关部门获悉,中国第26次南极科考队日前正式组成,黑龙江测绘局将有3名科考队员随队前往南极,参加南极长城站和昆仑站的科考任务。据介绍,第26次南极科考队将于10月11日从上海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