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极地遥感研究团队利用海冰无人机遥感数据,取得瞩目成果。
一代代武大科考队员踏上这片白色大陆,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并进行精确测量,建立大地测量基准、地理信息系统.
“雪龙”号科考船计划于2018年1月4日离开中山站,将前往南极罗斯海新建站址开展新站的建设工作。
此次科考,朱李忠执行度夏后勤保障任务,将开展我国南极罗斯海新建科考站建站区域大地控制网布测。
此次科考,将开展我国南极罗斯海新建科考站建站区域大地控制网布测、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和倾斜摄影测量等测绘任务。
极地考察都要做什么工作?科考队员平时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天宝GNSS观测设备不惧严寒威胁,帮助科考队顺利完成本次的主要工作:冰盖大地控制点测量和冰流速监测。
南极作业,需要无人机克服温度、天气、磁力线、空域等多种影响因素。
近日,受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指派,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批准,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将派5人执行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测绘任务。
经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批准,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将派出5人执行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测绘任务。
此次在南极新建科考站,重点科学考察区域和已有站区,运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连续运行基准站以及系列比例尺测图。
长城站真三维实景地图制作完成。
机载冰雷达穿透冰层能力超过5000米,冰层深部分辨力达到15米,空间定位精度达到25厘米。
近年来,人类对南极的探索更进一步,而越来越多的测绘单位也逐渐加入到南极科考的大军中来。
近日,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乘坐雪龙号抵达南极半岛海域的作业站点,收回重达200公斤的考察设备CTD。这次雪龙号的探险可谓是一次“奇幻漂流”:从起初的顺利起航到收回CTD。
2月6日19时左右,黑龙江省科考队员韩惠军和颜小平乘机抵达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回到阔别了三个月的家乡,他们此次南极之行充满波折,闯过了举国瞩目的雪龙号从被困到破冰的全过程,完成了时间急剧压缩的维多利亚地艰辛繁重的科考任务,给祖国和家乡交回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11月7日上午,国家海洋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在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为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举行了简朴热烈的欢送仪式。10时30分,随着汽笛的一声长鸣,“雪龙”号奔赴南极执行为期155天的科学考察任务。
10月31日,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举行仪式,为即将出征第30次南极科考的队员送行。 此次南极测绘科考任务由黑龙江局极地测绘工程中心韩惠军和第三测绘工程院颜小平两名同志承担,将要完成在南极维多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