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将围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开展大气成分、水文气象、生态环境等科学调查工作。
考察队于7月12日从上海启航,历时79天,航程1.4万海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长城公司战略性新兴项目船载遥感卫星数据接收处理系统再立新功,助力“雪龙号”科考船成功从南极密集浮冰围困中突围。
遥感卫星及时快速获取多源可靠有效的高质量数据,持续为雪龙船的极地考察之旅保驾护航!
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科考船抵达上海长江口锚地。考察自2015年11月7日起,历时158天,航行3万余海里。船上配备的“雪鹰601”号固定翼飞机飞行近8万公里,圆满完成了此次考察任务。
近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多源全球遥感数据采集处理和综合服务平台” 船载移动节点总体设计方案评审会在京召开。
近日,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乘坐雪龙号抵达南极半岛海域的作业站点,收回重达200公斤的考察设备CTD。这次雪龙号的探险可谓是一次“奇幻漂流”:从起初的顺利起航到收回CTD。
在第28次南极科考期间,程晓团队首次成功应用实时卫星雷达数据开展破冰导航。在“雪龙”号到达中山站外还苦于找寻破冰切入点时,程晓从卫星图上发现,中山站正北偏东,有一条非自然亮线,他判断,这可能是别国考察船破冰形成的水道。
自1月7日成功破冰突围后,“雪龙”号正全速航行,13日凌晨已抵达维多利亚地新站附近海域,按照考察计划调整的具体方案,原计划8天的南极测绘工作被压缩成4天,“雪龙”号计划17日离开。
从被困到脱困,五天时间,雪龙号科学极地考察船最终冲破坚冰,成功突围。而带领这条船成功脱离冰雪包围的,是两张卫星遥感图和国家海洋局会议室里的专家们。可以说,卫星遥感技术和专家基于丰富经验的读图能
近日,雪龙号成功营救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客船上的52名乘客后,遭遇浮冰被困南极。在科考队救援,被困,突围期间,韩惠军、颜小平两名测绘科考队员积极协助科考队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
1月6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程晓,再次查看气象资料后说:今天凌晨5点48分的最新气象资料显示,目前‘雪龙’号周边海域还是每秒12 7米的东偏南风,对海冰扩散不利
12月25日,南极冰区,正在执行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的“雪龙”号改变了自己的航向,艰难破冰行驶600多海里,对俄罗斯遇险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实施紧急救援。
3sNews讯,记者从“2009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上获悉,目前正在执行我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上,我国科技人员已成功开发了“雪龙在线”网络信息平台。通过这个网络桥梁,人们可以随时了解“雪龙”号的一举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