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b总裁Ming Maa接受采访时称这家网约车服务平台,正在向O2O移动平台发展,实现从物理移动向经济移动、社会移动的转变。
东南亚打车租车市场战火激烈,其业务触角已经伸向了出行、支付、通讯、科技等方方面面。
打车软件虽然正在全世界搞得风生水起,但是新生事物碰到的问题也不少。
Lyft对抗Uber的一次策略之战
我们在网络世界留下的每一个足迹,造就了网络世界基于地理坐标的超大数据库。
谷歌地图又升级,出国旅行可以用了
上周,百度与硅谷新兴创业公司Uber签署战略合作及投资协议,Uber接受百度战略投资,双方将在技术创新、开拓国际化市场、拓展中国O2O服务方面共同合作。至此,百度正式加入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的简称)在打车软件领域的竞争,此外,百度可能还在构建一个更大的生态圈。
三家对垒,能否再杀出一盘漂亮的“三国杀”?这场充满变数的较量引发业界高度关注,但打车软件能有多大生存空间,可能还取决于相关政府部门能否对汽车租赁经营适度松绑。
12月17日,百度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与全球打车软件龙头Uber签署战略合作与投资协议。双方将在技术创新、开拓国际化市场、拓展中国O2O服务三个方面展开合作。
周五消息,Uber 宣布新一轮 12 亿美元的融资已经到位,这意味着其总筹资额已达 27 亿美元,估值提升到 400 亿美元。
作为今年上半年比较火的APP,易到引爆的或许是百度和腾讯在O2O布局中的对垒。而相对于打车市场,专车市场更容易实现盈利。这些补贴和撒钱的背后,又是BAT等“土豪”。
易观国际近日最新发布的《2014年第三季度中国打车软件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9月,中国打车软件累计账户规模达1 54亿,其中,快的打车以54 4%的比例占据市场份额第一位,滴滴打车以44 9%的比例位居第二。
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这两大打车软件用半年时间的烧钱,不仅烧出了庞大的用户,烧出了行业格局,还让监管层看到了智能打车不可被否定的作用。不过,在快速打赢跑马圈地和获取政策“通行证”两场硬战后,摆在打车软件面前的是一条更加艰巨的商业化之路。
“打车软件方便了乘客出行,且优化了出租车的资源配置,但无序的市场竞争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政府应该在准入标准、技术标准、服务质量、高峰时期安全性制定相应的指导意见。”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单菁菁表示。
近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开幕。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赶赴发布会现场的途中遭遇上班早高峰。随行人员用了时下热门的打车软件,等了二十分钟,也没打上车,李书福无奈地说,“最后一辆黑车停下来,我们没办法才坐了上去”。
昨天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在“来往”扎堆里发出感慨,称看母亲在路边打车,既不会用打车软件,又打不到车,深感这场竞争伤害了用户的利益,特别是老人小孩的利益。
从还是不从?意料之中的选择题终于摆上台面,打车软件的选择是从。今年三月,快的打车、嘀嘀打车将陆续与沪上四大出租车公司调度平台对接。
目前市场大局初定,百度、高德、搜狗成为行业里的第一阵营专注于O2O模式,其他中小地图厂商或默默蓄力,或悄悄转型。接下来留给几大巨头厂商们的考验,就是如何尽快实现规模化盈利了。
截至目前,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双方补贴总额已达19亿元,火辣辣的数字,让就连受益于此的出租车司机都感叹:这样下去两家公司还怎么赚钱?当市场为烧钱揪心的时候,两个打车软件背后的大玩家早已谱好了曲儿。
对于出租车内安装多个“手机叫车终端”,可能导致驾驶员抢单产生安全隐患的问题,北京市交通委昨日表示,交通委运输局、交通执法总队近日加强了出租车驾驶员使用“手机叫车终端”的监管,每车每人只允许装一个手机叫车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