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下午,中国联通与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中科遥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由于条件的异常恶劣,人员地面工作十分艰难,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缩小重点研究区面积。
无人机航拍数据支持森林调查工作。
“2016年北极观测峰会”上,中科院遥感地球所参与和推动的全球寒区观测计划(简称GEOCRI),受到国际上的高度关注。
今年历时4个多月,近10家单位、3000多人次参与的全波段多尺度遥感机理综合实验,借助遥感地球所两大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备,实施了天空地一体化的协同观测。郭华东强调:“所有试验数据均向国内外研究人员开放。”
在北京密云一个美丽的山间盆地,矗立着6部大型天线,它们每天准时瞄准太空,以敏捷的身手无误差地跟踪过境卫星的行迹,承担着国产和国际对地观测卫星数据接收任务。这些看似神秘的设施,记录了我国遥感领域的开创之举。
20140902
7月24日至25日,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召开了“青年创新促进会”成立大会暨青年学术交流研讨会。遥感地球所党委书记赵忠明、人事处处长孙文新和人才办公室主任李培祝出席会议。
佩里·彼得森在报告中阐述了多种数据资源的全球网格系统(Discrete Global Grid System,DGGS)的概念、功能和应用。DGGS以对地观测数据和地图数据为主要数据集,提供高效的数据资源集成环境和新型的空间网格系统,具备快速精确的数据集成、处理和展示的能力。
科研人员利用2014年3月8日和3月10日卫星数据,在马航客机失联区域发现三处油迹带,并迅速将分析结果报送国家相关部门,为搜寻失联客机提供空间信息支持。
2月12日17时19分左右,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发生里氏7 3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随后又发生余震。地震发生后,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立即启动灾害应急响应预案,密切关注前方救援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的灾害应急监测准备工作。
11月26日,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公布了2014年会士名单。在主被动微波遥感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施建成研究员当选。
《全球农情遥感速报(中英版)》的首次发布,为全球与各国粮食贸易提供了重要而透明的农情信息,标志着中国成为少数几个开展全球农情遥感监测的国家,有利于加强全球粮食安全合作。
10月21日,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接到我驻澳使馆“澳方希我提供救灾协助”的通知。研究所迅速响应,组织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灾害研究室和CAS-TWAS空间减灾卓越中心的研究人员立即开展遥感监测与评估工作。
中美合办农业地理信息暑期学校的17名中美学生来到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密云卫星数据接收站,通过实地学术交流和考察,了解了卫星数据的采集、处理和解译过程,进而认识了地理信息和卫星数据在国家决策和政策制定中的示范应用。
7月12日,在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密云卫星数据据接收站,多部遥感卫星数据接收天线立于天地之间,居中为该站最早建成也是中国首部遥感卫星数据接收天线,右侧为该部正在建设调试中的天线。
中科院副院长阴和俊指出,三亚站的建设和运行使我国陆地观测卫星数据直接获取能力首次延伸到南部海疆,解决了我国南海和周边区域长期缺乏遥感卫星数据的状况,填补了我国民用对地观测数据接收空白,对于利用空间信息保障国家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4月28日9时48分25秒,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密云卫星数据接收站成功接收高分一号卫星首轨成像数据,并成功实现实时记录和大数据量光纤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