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发展指导委员会旨在制定集团的航天科技发展和业务规划,为集团的中长期战略目标提供指导和建议,并全局谋划集团的航天科技技术发展与产业定位。
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经验;创建中国机制,吸纳国际资源。
地球大数据就是基于人类对地的观测数据为基础加上大气、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与地球相关数据的集成。
“遥感是最能在宏观尺度上看到一个国家环境变化的技术。”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接受媒体采访,郭华东就数字地球、数字“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解读,并对我国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成就进行回顾。
由中国科学家倡议发起并领导的“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主办的第三届“数字丝路”国际会议,12月6日继续在云南腾冲举行。
从我的观点来讲,数字地球就是把地球装进计算机。
可不可以把月球作为“天然卫星”,在上面安装遥感设备,替人类观测地球?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郭华东以“空间大数据与数字丝路科学计划”为主题,在大会现场做了精彩演讲。
在月球上建立一个对地观测平台,想想,都觉得非常有趣。
第二届成像雷达对地观测高级学术研讨会19日在京召开。国家遥感中心总工程师李加洪表示,我国的成像雷达对地观测整体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在逐渐逼近国际先进水平。
近日,记者从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获悉,该所郭华东院士领衔的“对地观测大数据应对全球变化”团队获联合国“全球脉动”计划奖项,并将在2014年联合国气候峰会期间展示。
在郭华东看来,大数据有着重要的发展潜力,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能够改变人们的科研方式。“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取得新的科学发现。”不过,在大数据概念与应用实践中,互联网大数据、商业大数据得到了广泛重视和快速发展,与之相比,科学大数据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还相对较少。
由CODATA主办,世界数据系统、未来地球计划、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研究数据联盟、地球观测组织、国际数字地球学会等7大国际组织 计划和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共办的“大数据与科学发现国际研讨会”当天在北京开幕,郭华东在会间接受媒体采访时作上述表示。
“1 87ZB的数据在数量上是什么概念?将这些数据刻成DVD,排起来的长度相当于从地球到月亮之间一个来回的距离。”郭华东告诉记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郭华东在金边对新华社记者说,中科院遥感所专家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与柬埔寨文物保护机构合作,利用空间技术对吴哥遗产保护情况进行监测。
郭华东所长在谈未来遥感地球所建设构想中,重点谈到了包括天空地一体化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能力、遥感科学与空间地球信息基础研究能力、数字地球科学平台与全球环境资源信息分析能力、学科齐全的队伍机构和国际科技合作能力;同时详细说明了研究所“一三五”规划和实施情况。
“未来的十年将是我国卫星对地观测发展最快的十年,我国的卫星对地观测计划将会在国际上形成最有特点的、最密集的体系。”谈起卫星对地观测事业的未来发展,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主任郭华东就忍不住自己的兴奋。
“遥感这一概念已在国际上问世50周年,在中国也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30多年来,从遥感科学到对地观测再到数字地球,中科院始终走在引领者的位置上。”中科院院士郭华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