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获悉,26日,国产首颗全电推通信卫星——亚太6E通信卫星正式在轨交付印度尼西亚。该卫星可覆盖印尼全境,为该国提供高性价比的高通量宽带通信服务,助力其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11月14日6时4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将海洋盐度探测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海洋盐度探测卫星是我国首颗用于海洋盐度信息获取的遥感卫星,填补了我国在星载海洋盐度探测技术方面的空白,完善了海洋卫星观测体系,可满足海洋、农业农村、减灾、气象等多行业用户对全球海洋盐度数据应用的迫切需求,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在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上,全球首颗静止轨道微波气象卫星正式亮相。这颗静止轨道微波气象卫星装载了毫米波、亚毫米波探测仪,可以实现对大气温度、湿度等要素全天时、全天候、大范围的高频次三维探测。
当地时间5日,日本京都大学宇宙木材研究室发表声明称,该机构研发的世界首颗木壳人造卫星在美国东部时间4日晚搭乘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货运飞船升空。据介绍,这是一颗超小型卫星,外形为立方体,边长10厘米,重约1千克。卫星多处由名为日本厚朴的乔木制成,表面贴有太阳能电池板。它随飞船到达国际空间站约一个月后,将从日本“希望”号舱段被释放,卫星将测量木结构在太空中的应力、温度等变化,并将数据传回京都大学。
从国家航天局了解到,今日(10月11日),我国在东风着陆场成功回收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的植物及微生物育种载荷、自主可控和新技术验证试验载荷、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社会公益和文化创意载荷等回收类载荷已全部顺利回收。
从国家航天局获悉,9月27日18时3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实践十九号卫星作为我国“十四五”规划期间的重要新技术试验卫星,在可重复使用、高微重力保障、高承载比及再入环境试验服务等方面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将显著提升我国返回式卫星的技术水平和应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为新技术验证与预研成果的快速转化提供有力支持。
9月24日上午10时31分,“神启号”卫星使用捷龙三号遥四运载火箭在山东附近海域发射升空。“神启号”卫星是甘肃省首颗SAR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可实施全天时、全天候的主动对地观测,最高可实现对地表毫米级形变监测,将重点面向我国西部地区及中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实现对城市设施、道路桥梁、水库大坝、矿山形变、地震带区域的地质灾害监测与隐患点识别等,完成多领域综合应用场景的变化监测。研制发射该卫星的企业计划发射6颗具备InSAR干涉成像能力的雷达遥感卫星,组成卫星星座系统。建成后,将在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城市管理、建筑安全、减灾救灾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在国家航天局、科学技术部相关部门指导下,香港中文大学(港中大)联同国星宇航研发的“香港青年科创号”卫星24日由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搭载,在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成功发射进入太空轨道,标志着首颗由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署资助支持的卫星诞生。 “香港青年科创号”卫星是香港首颗由港中大直接参与设计、研发及数据接收的对地监测卫星,将会聚焦探测包括粤港澳大湾区一带的环境及地理资讯。这颗卫星作为港中大卫星星座首发实验星,是国际首颗人工智能(AI)大模型科学卫星,可服务于香港、大湾区其他地区乃至全球灾害回应、智慧城市、碳中和、低空经济等领域,加快香港新质生产力发展。
9月1日,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吉林省航天信息产业园举行“吉林一号”SAR01A星出征仪式。该星是长光卫星自主研发的首颗微波遥感卫星,标志着长光卫星在整星设计制造领域实现了新的技术突破。“吉林一号”SAR01A星配置了X波段合成孔径雷达有效载荷,轨道运行高度为515公里,可获取高分辨率雷达影像数据,将有效提升“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全天时、全天候对地观测能力,对于扩展遥感数据应用场景、保证数据获取时效性具有重要意义。该星将于9月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发射成功后,可为应急救灾、资源勘探、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更丰富的遥感数据和产品服务。
据阿联酋通讯社8月17日报道,阿联酋人工智能地理空间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Bayanat)和阿联酋卫星通信公司(Yahsat)联合宣布,成功发射了阿联酋首颗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目前,卫星已成功与地面建立联系,初步运营工作已经开始。 据报道,这颗SAR卫星能够提供高精度的持续监测解决方案。与传统的光学成像卫星不同,SAR卫星可以在任何天气条件下、白天或夜间拍摄图像。 这颗卫星是阿联酋2023年启动的地球观测航天计划的最新成果,该计划旨在通过开发低地球轨道SAR卫星群,建立国家级遥感能力。
8月3日,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环天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筹建的“空间智能感知与大模型应用”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在眉山成立,实验室建成后,将围绕“天府粮仓”的高标准农田监测,分阶段开展天基地基联合的卫星遥感应用能力建设,其中一个重点研究项目是研制全球首颗高精度碳源监测卫星。
蔚来7月27日在2024蔚来创新科技日上宣布,蔚来自研全球首颗5nm智能驾驶芯片神玑NX9031,流片成功。作为业界首款采用5nm车规工艺制造的高阶智能驾驶芯片,神玑NX9031芯片和底层软件均已实现自主设计,拥有超过500亿颗晶体管。
7月9日消息,北京时间7时30分,SpaceX成功将土耳其首颗国产通信卫星Türksat 6A发射升空,约8.5分钟后完成猎鹰9号一级火箭回收,而卫星则在升空35.5分钟后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土耳其交通和基础设施部长阿卜杜勒卡迪尔・乌拉洛格鲁(Abdulkadir Uraloğlu)表示,土耳其是第11个能够独立制造自己通信卫星的国家“Türksat 6A 将成为我们在太空独立以及我们在地球和太空中团结的象征”。 对于 Türksat 6A,他表示这颗卫星将自行进入最终轨道,并在那里接受大约一个月的各项检查,然后才能投入使用。
Planet公司近日宣布,其首颗高光谱卫星Tanager-1已经抵达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太空基地,将通过SpaceX的拼车任务发射升空,预计该任务最早于今年7月执行。Tanager-1卫星将携带高光谱成像仪对地球表面成像,分辨率为30米。Planet公司于今年3月宣布达成一项价值2000万美元的协议,通过Tanager-1卫星为Carbon Mapper的温室气体监测活动提供高光谱数据。Carbon Mapper是美国一家非营利性组织,专注于提供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数据,以弥补相关监测系统数据的不足。
6月10日,我国首颗全电推通信卫星——亚太6E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跟踪控制下,成功定点于东经135.5°轨道位置(测试轨位)。亚太6E通信卫星项目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向国内外用户提供的第十三个通信卫星整星在轨交付项目。
5月25日,美国火箭实验室公司宣布,电子火箭在新西兰一号发射场发射升空,成功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远红外极地辐射能实验(PREFIRE)任务的一颗立方星送入525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该公司计划在未来三周内发射另一颗相同的立方星。 这两颗6U立方星配备了热红外光谱仪器,将在不同的太阳同步轨道上运行,监测极地地区的红外辐射情况,为科学家提供改进气候模型的重要数据。这些数据对于预测气候变化现象很关键,包括海冰消失、冰盖融化及海平面上升等,将帮助农业、渔业和沿海社区更好地应对环境变化。 火箭实验室公司表示,今年计划进行多达22次的电子火箭发射任务,其中包括两次HASTE的亚轨道发射。但受客户延迟交付卫星的影响,实际发射次数可能会少于预期。
5月21日,中国首颗商业红外气象卫星“星环号.南信大星”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该卫星由南京信大卫星应用研究院投资运营,中国科学院王建宇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上海蔚星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承制。卫星搭载国内领先的非传统星载红外探测器,具备超高精度异常热源发现和预警能力,是中国首颗专业监测山火的卫星。其数据可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为企业和政府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持。蔚星科技已启动星座首轨10颗红外卫星研制,计划后续批量发射。
4月25日消息,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向国盾量子交付了一款504比特超导量子计算芯片“骁鸿”,用于验证国盾量子自主研制的千比特测控系统。此款芯片刷新了国内超导量子比特数量的纪录,后续还计划通过中电信量子集团的“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等向全球开放。
据日本《读卖新闻》报道,京都大学计划于今年3月发射世界首颗木制人造卫星LignoSat。采用木制是为了减少卫星坠入大气层燃烧殆尽时产生的金属颗粒,从而减轻环境危害。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官微1月7日发布消息称,近日,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会同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工程在轨测试总结评审会。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是全球首颗主动激光二氧化碳探测卫星。经与会专家讨论,一致认为:卫星在轨状态良好,各分系统功能正常,星地一体化指标达到了工程研制的要求。卫星具备应用于行业核心业务的能力,可以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