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加拿大航天局(CSA)宣布,授予顶尖全球公司(Spire Global)加拿大子公司价值5040万美元合同,为其野火卫星星座(WildFireSat)研制10颗、每颗重12千克的8U立方星。每颗卫星将携带2台红外相机和1台光学或近红外多光谱相机。首颗WildFireSat技术验证卫星将于2027年发射,另外9颗于2029年发射。9颗业务卫星中7颗卫星在轨工作,另外2颗在轨备份。预计该星座在五年生命周期内可为加拿大政府节省7~35亿美元野火监测成本。
近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卫星产业园内新建的空间机电中心、科研配套保障中心、卫星测运控与应用中心项目全部竣工,园区已具备卫星核心部组件、单机产品自主研制和吨级以上大卫星总装集成测试的能力,可实现年产300颗平板构型卫星。这意味着,武汉卫星产业园已形成卫星全系统、全链路、全寿命周期的研制服务能力。航天科工二院空间工程总体部副主任工艺师陈超表示,依托卫星产业园小卫星生产线,总体部先后完成50余颗卫星的总装、集成、测试,整星研制时间大幅缩短,其中平板构型的卫星仅需5天即可完成全部装配工作。
据中科宇航官微1月8日消息,力箭二号液体运载火箭一级液氧贮箱静力试验近日取得成功,标志着力箭二号一级氧箱已完成工程研制阶段相关工作,具备转入飞行试验阶段的条件。据介绍,力箭二号是中科宇航自主研制的一款中型液体运载火箭,采用CBC构型,通用芯级直径3.35米,总长52米,起飞重量625吨,起飞推力766吨。目前,力箭二号液体运载火箭已进入工程研制阶段的大型地面试验验证期,计划于2025年首飞。
1月1日消息,“地质一号”高光谱遥感小卫星的载荷设计与组装工作已圆满完成,相机已经成功通过实验室定标。“地质一号”是地矿行业服务资源环境探测、调查、评估需求的新一代高光谱遥感智能小卫星。该卫星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牵头,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研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力哲教授担任工程总师,2025年上半年择机发射。
12月29日,猎鹰9火箭从卡角天军基地起飞,约1个半小时后将阿斯特拉尼斯空间技术公司(Astranis)研制的4颗质量为400千克的静轨小卫星送入预定的超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将在几个月后抵达目标工作轨道,经在轨测试后投入商业运营。四颗卫星中,NuView Alpha和NuView Bravo两颗卫星的用户为美国Anuvu公司,Agila卫星的用户是菲律宾互联网企业Orbits Corp,该卫星将成为菲律宾第一颗通信卫星,Astranis自运营第四颗卫星UtilitySat。2023年4月,Astranis公司发射了该公司首颗静轨小卫星大角星(Arcturus),卫星因太阳翼驱动装置出现故障无法获得稳定电力,因此不能按预期向阿拉斯特地区提供商业服务。2024年初该卫星已机动到亚洲上空为以色列客户占频保轨。此次发射的四颗卫星改进了太阳翼、设计寿命从7年延长到8年以上,卫星Ka波段通信容量从10Gbps增加到12Gbps。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21日在深圳召开的第六届载人航天学术大会上表示,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载人登月任务已经完成了前期的关键技术攻关和深化论证,目前全面进入了初样研制阶段。根据计划,我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开展月球科学考察及相关技术试验等,突破掌握载人地月往返、月面短期驻留、人机联合探测等关键技术,完成“登、巡、采、研、回”等多重任务,形成独立自主的载人月球探测能力。
据氦星光联官微10月16日消息,近日,空间激光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及相关产品制造商氦星光联完成第六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民生证券投资有限公司领投,常州祥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华仓科鑫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无锡市梁溪科创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杭州岙华创业投资合伙企业等知名机构联合投资,融资总额数亿元。本轮融资主要用于批产工艺投入、研发投入和团队建设。
9月27日,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二期)先导专项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ILE,简称“微笑卫星”)工程通过评审委员会卫星正样研制总结评审暨卫星平台正样起运评审。这标志着“微笑卫星”工程已完成了国内的所有研制工作,进入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2023年1月起至今,“微笑卫星”正样研制阶段完成了国内测试、系统接口对接和环境试验等所有研制工作。按照中欧联合工作计划,卫星平台和载荷舱预计于2024年10月运抵欧洲空间技术中心(European Space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Center,ESTEC),与欧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ESA)负责研制的载荷舱一起开展正样星整星的集成与测试。预计于2025年7月运往法属圭亚那库鲁发射场,2025年底前择机发射。
9月3日消息,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高清遥感地图,即“吉林一号”全球一张图。该遥感地图具有覆盖范围广、时效性强、影像分辨率高、色彩还原度高等特点,可用于农林水利、自然资源等领域。遥感地图由遥感卫星拍摄的影像制作而成。不同于传统地图,用遥感地图可以看到真实的地貌。此次发布的“吉林一号”全球一张图,是长光卫星利用自有的“吉林一号”卫星星座,从拍摄的690万景卫星影像中精选120万景影像制作而成。
近日,合肥高新区企业安徽雷图科技有限公司,合成孔径雷达(SAR)研制生产基地正式建成。该基地位于中科卫星空天信息产业基地,采用全自动化生产线,具备年产100套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生产能力,预计8月底正式投入生产。
从银河航天公司获悉,该公司已完成国内首批星载毫米波AiP(Antenna In Package)瓦式多波束相控阵天线的批量研制。 银河航天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朱正贤表示,随着瓦式多波束相控阵天线成本大幅降低、研制周期缩短,高性能卫星产能将得到保证,有利于推动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的快速建设与部署,加速支持手机直连卫星等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的通信需求。
7月24日,美国阿斯特拉尼斯空间技术公司(Astranis)宣布已融资2亿美元,用于继续研制计划于2026年发射的第二代高通量静轨小卫星“欧米伽”(Omega)系列卫星。 与第一代卫星相比,“欧米伽”卫星尺寸稍大,通信容量提升4倍,可由猎鹰9等中型火箭发射。Astranis将在“欧米伽”卫星8年设计寿命内,提供卫星运管和通信容量租赁服务。
6月21日,工信部发布《2024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其中提到,加大智能网联汽车标准研制力度。推动整车信息安全、软件升级、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系统等强制性国家标准,以及自动驾驶通用技术要求、自动驾驶功能道路试验方法、自动驾驶设计运行条件、数据通用要求、LTE-V2X等推荐性国家标准发布实施,加快信息安全工程、自动驾驶功能仿真试验方法等在研标准制定,推进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组合驾驶辅助系统通用技术规范、汽车密码技术要求等强制性国家标准以及软件升级工程、数据安全管理体系等标准立项及起草,构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管理支撑标准体系。
6月12日,美国卫星制造商Apex公司宣布获得9500万美元B轮融资,用于加速其标准化卫星平台的生产和研发进程,以应对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 这笔资金将用于扩大“白羊座”(Aries)卫星平台的生产规模,该平台在今年3月的首次技术验证任务中成功发射。同时,公司还将研发两款更大型号的平台,分别是“新星”(Nova)和“彗星”(Comet)。“白羊座”100千克级卫星平台,设计用于最多携带150千克有效载荷;"新星"平台载荷容量最大为300千克,而"彗星"平台的载荷容量则高达500千克。这三款平台均支持批量生产,并允许客户根据需求定制配置。 Apex公司计划在年底前扩招一倍多员工到100人,2025年开始生产"新星"平台,并计划当年发射至少2颗基于该平台的卫星。公司在洛杉矶的新工厂将支持“白羊座”和“新星”平台的规模化生产,年产量可达100个。
今日我国自主研制的HH-100商用无人运输机在陕西成功完成了首次飞行试验,标志着这型飞机正式转入科研试飞阶段。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机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自主研发,具有成本低、吨位大、商载高的特点,主要应用场景为支线物流,同时可扩展森林草原灭火、火灾监测、救援物资运输与投送、中继通信与人工增雨等应用场景。
5月29日,日本天空完美日星公司(SKY Perfect JSAT)宣布与泰阿空间公司(Thales Alenia Space)签署合同,后者研制基于“Space INSPIRE”(即时空间在轨重构)平台的新一代软件定义卫星JSAT-31。该卫星预计于2027年发射升空,设计寿命至少15年。 JSAT-31提供Ka和KU频段50Gbps通信容量,将成为天空完美日星公司旗下最大容量卫星,提供覆盖日本、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太平洋岛屿的高速宽带服务。
4月18日消息,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向华力创通提问:北斗室内外融合 5g芯片项目,成功了没有?公司回答表示:北斗+5G融合基带芯片正在研制过程中。
近日,“祥云”AS700载人飞艇在湖北成功完成首次转场飞行,这是我国首个按照适航规范自主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人飞艇。它的飞行通讯、设施搭载和异地起降能力得到了充分验证。
近日,据航天科技集团消息,长征八号改进型火箭二级发动机近日完成全系统试车,全面考核验证了使用新技术后全系统的方案合理性,标志着长征八号改进型火箭研制取得重大进展。该型火箭是我国未来中低轨主力火箭之一,计划今年下半年在海南文昌首飞。
2月19号消息,据悉,我国正开展新一代通信卫星研制,可用于支持手机直连卫星等先进通信技术。这种新一代通信卫星在一个数平方米的平面上既有可以通信的天线,又有可以把太阳能转换成卫星能源的太阳电池片,是一种相控阵天线和太阳翼一体化的通信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