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上午,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吴季友、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李军代表双方在江西南昌签订了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应用合作协议,共同为“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江西遥感应用基地”揭牌。
9月18日,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与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在海口签订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应用合作协议,并揭牌成立“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海南遥感创新应用分中心”(以下简称卫星中心海南分中心)。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深化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业务、开展生态保护监管、建设海南生态环境遥感监管平台、开展生态环境遥感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强卫星中心科技成果转化、探索生态环境遥感数据产业化等方面携手,开展多领域、多渠道的合作。此外,双方将依托卫星中心海南分中心共同推动人才培养、技术交流和项目合作。双方还将建立定期会商机制,推进落实双方合作的各项具体工作,共同研究解决海南生态环境监管工作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
7月2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在加强生态保护监管方面,我国近年来在提升发现生态破坏问题的能力上下功夫,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部部长 黄润秋:我们充分利用卫星资源、航空有人和无人机、地面固定和移动巡视监测等手段,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质量监测网络。重点围绕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开展生态质量监督监测,提升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截至目前,发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问题5000多个、5个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试点省份生态破坏问题79个。我们通过“绿盾”行动,推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重点问题94.24%已经完成了整改,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重点问题数量和面积实现了“双下降”,基本扭转了侵占破坏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的趋势。
近期生态环境部印发了《生态环境卫星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 ,明确了2035年前生态环境领域卫星发展的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及重点任务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