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与产业融合的驱动下,时空智能正成为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未来出行、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核心引擎。以2025全球时空智能大会(WGDC)举办为契机,泰伯网推出WGDC VISION特别栏目,汇聚时空智能领域KOL关于时空智能技术演进、商业落地及未来趋势的观点与洞见,传播时空智能价值,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
(微信扫码观看)
本期WGDC VISION嘉宾:王建宇,中国科学院院士、光电技术专家。以下文字基于视频内容编辑整理。
王建宇:最近几年有一个很大的事就是商业航天。在这个前面还有一个名词叫空间互联网,从理论上说互联网在地面布局以后,它是有局限的,所以有人就想象要把这个(互联网)搬到天上去。人类一旦想象了,他就有解决的办法。所以就有人国际上提出来了商业航天。把量做大,一颗一颗做卫星,到批量做卫星,这个成本就能下来了。
上世纪90年代,手机刚刚在全世界开始流行的时候,一般人是打不起的。但是过了30年,很少有人用座机打电话了,甚至互联网也都搬到手机上去,也就30年的时间,这个就是技术发展的魅力。所以我想再过30年回头看,可能和现在去看30年前的手机和固定电话是一回事。这样他就把商业航天给推上去了。
商业航天出来以后就碰到一个问题了,一个它是天上,天上的控制比地面要难很多。第二,现在天上有成千上万颗卫星,你怎么管,管不过来。所以我觉得,时空智能或者人工智能,可以在这个地方大显身手了。
人的脑子是很好的,但是计算速度肯定是比不过计算机的。比如我在地面要做一个事情,我直接就告诉他,我希望在南极在什么条件下,我要探测一个什么东西,能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发上去以后,天上的人工智能,最后它就自动的把这个任务完成了,告诉你这个结果,这就是空间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结合了。甚至就是说人老想象要走出地球,到宇宙里面去,那到底能飞多远?这些规划策略都是要有大量的计算和智能去做的。所以这个可能靠人力去做是不行的,一定是会靠人工智能的。
我相信30年以后,卫星肯定没有像现在这么神秘了。大家肯定觉得要发一颗卫星,可能就是贵重点像买个飞机,更便宜的像买个汽车。我觉得最起码30年以后,空间的互联网至少和地面的互联网是各自半壁江山。30年以后,利用空间技术、空间的资源就不像现在那么难,而且可能空间的很多东西会已经成为你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报名参与2025全球时空智能大会
2025全球时空智能大会(WGDC 2025)将于5月21-22日在北京举办,大会相邀千名产业创新者探索“AI+时空信息”范式跃迁,共绘“时空智能重构世界”新图景。大会由北京市海淀区政府支持,中关村科学城携手泰伯网联合多个知名科技伙伴共同举办,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两院院士李德仁将担任大会名誉主席。
欢迎扫下方二维码前往大会官网提交参会报名信息,如报名审核通过,我们将通过你提供的联系方式发送确认函,你将和千名创新者相聚一堂,探索未来。现场名额有限,门票发完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