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记者从2025低空经济创新生态(武汉)大会上获悉,正在建设中的湖北低空飞行服务平台将于6月底具备服务能力,年底前全面建成。由低空公司负责建设的低空飞行服务平台,可采集低空通信、导航、监视、气象及地理环境等多方面信息,被视为湖北的“低空大脑”。该平台向上连接国家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等系统,向下整合省内各地市州飞行服务站数据资源,并通过协同运行系统与各有关部门互通,旨在为全省低空飞行活动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与支持。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3月17日宣布,其数据开放计划将提前一年落地实施,即2025年10月1日起,所有实时数据将以最高分辨率向全球用户免费开放。这一决策标志着ECMWF在推动数据普惠共享、提升气候服务效能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届时,ECMWF实时数据目录中的全部产品,包括综合预报系统IFS与人工智能预报系统AIFS生成的原始分辨率数据,将采用CC-BY-4.0开放许可协议,全面免费开放。
3月24日消息,中国航天援引总台央视新闻23日报道,未来两年内,我国还将发射多颗风云气象卫星。据介绍,为实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目标,我国正在建设完善第二代风云气象卫星,同步开展新一代风云气象卫星攻关论证,预计将在2035年实现第三代风云气象卫星观测体系的建设。
近日,风云卫星遥感数据服务网(以下简称“服务网”)完成改版升级,风云气象卫星数据服务再上新台阶。改版后的服务网采用混合云架构,实现数据集约化管理和云网数据协同服务,数据下载速度大大提升;更加注重用户体验,提供精细化数据检索和专题产品服务,增加云数据预约下载和主动推送功能。
12月27日,“成都低空气象台启动活动”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全国首个低空气象台在成都启动, 成都市气象局、成都市口岸物流办、四川天府新区管委会、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中国民用航空西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青藏高原气象研究院、成都低空飞行服务公司8家单位签订成都低空气象台联合共建合作协议。 据介绍,成都低空气象台共建合作协议主要内容包括共同建设低空气象基础设施、共同提升低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共同培养低空气象保障人才、共同开展低空场景气象服务示范、共同争取政策项目技术支持等内容。共建单位将形成定期沟通、联合申报、信息共享、成果共享等机制,实现低空气象设备共建、数据共享、技术共研、人才共培、成果共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低空气象科技成果,运用气象科技创新优势资源服务低空经济。
中国气象局预报司副司长、高质量发展办常务副主任张洪广30日在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气象局将从推进政府主导、多方协同、共享共用的地球系统数字孪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运行机制着手,统筹谋划地球系统数字孪生算力和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地球系统数字孪生引擎,一体推进地球系统数字孪生全球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宋善允30日在北京表示,中国气象全球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为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提供高质量的气象卫星数据、产品和服务。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现代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全国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80%。气象监测国土覆盖率由29%提升至44%,冰雹、龙卷风和雷暴大风识别率分别达到84%、80%和85%。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同时运行黎明、上午、下午、倾斜等近地轨道民用气象卫星的国家。
据中国气象局,12月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近日,中国气象局印发《西南区域卫星应用能力提升工作方案》,针对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五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部署强化风云气象卫星遥感综合应用体系建设,提升风云气象卫星对气象核心业务的支撑能力,助力西南区域气象高质量发展。《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面建成功能完善、技术先进、规范标准、服务广泛的西南区域卫星遥感综合应用体系,数据获取、产品制作和共享效率进一步提高,卫星遥感应用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卫星遥感产品的影响力得到明显提升,卫星遥感业务服务效益凸显,卫星遥感人才队伍建设提质增效,对气象核心业务的支撑能力明显提升,部门行业协作发展机制基本建立,卫星遥感综合应用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2月11日,河北雄安新区气象局与中国雄安集团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数字城市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联合构建“城市信息模型(CIM)+气象”孪生底座,实现天气变化与城市模型的融合孪生;打造数字道路气象服务场景,聚焦智慧交通和车路协同等领域,共同打造道路态势感知、车速优化、安全驾驶等车路协同场景;探索低空经济气象服务场景,共同织密大气边界层及低空气象监测网,研发智能化、精细化的低空飞行气象服务产品;发展“数据要素×”气象应用场景,基于雄安综合数据平台和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的丰富数据资源,构建雄安数据交易所气象数据产品专区,发挥气象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共建气象算力服务平台,实现双方算力云际互联,将气象部门先进业务科研成果融入雄安城市计算中心宣介体系;建立科技创新联合机制,围绕智慧气象、数字城市建设,依托中国气象局雄安大气边界层重点开放实验室,联合组建技术中心等,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建立人才培养和互动交流机制,提升气象科技产学研用创新转化能力。
12月10日,中国气象局印发《低空经济气象科技创新工作方案(2024—2030年)》(以下简称《方案》),统筹布局低空经济气象科技攻关任务和创新体系建设,提升气象支撑和服务保障低空经济发展能力。《方案》统筹布局了六方面22项重点任务,包括加强低空气象理论和标准研究、建立低空气象立体监测感知和预报预警共性技术体系、发展通航气象支撑保障技术、强化G/W空域气象支撑保障技术研发、推进低空经济气象支撑保障技术应用示范、构建低空经济气象创新体系等。中国气象局将统筹布局低空经济气象科技任务,多渠道争取和安排项目及经费支持低空经济气象科技研发;建立完善项目-团队-平台科技资源一体化配置机制,集中力量开展低空经济气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以业务应用为导向的科技评估机制,强化科技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强化低空经济气象科技合作交流。
11月27日,中国气象局与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在京召开座谈会。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气象观测标准建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防灾减灾、科技创新等领域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振林表示,希望双方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推进信息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筑牢气象数据安全防线,深化行业管理;强化科技创新、前沿课题研究和新技术应用,协同助力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气象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继续强化优势互补,围绕气象科技产业创新联合开展专家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
11月14日,记者从2024年风云气象卫星用户大会获悉,由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自主研发的风云气象卫星数算一体平台正式对外发布。今后,风云气象卫星用户通过该平台即可享受触手可及、即取即用的数据服务。风云气象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杨军表示,平台还预置多种编程框架,为专注于数据应用与算法研发的科研人员提供便利;可嵌入多样化分析工具,可灵活组合调用遥感算法,进行专业的数据预处理,并具有丰富的交互分析展示等功能,进一步降低数据处理门槛,全方位帮助用户快速解析数据,获得精确结果。
在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上,全球首颗静止轨道微波气象卫星正式亮相。这颗静止轨道微波气象卫星装载了毫米波、亚毫米波探测仪,可以实现对大气温度、湿度等要素全天时、全天候、大范围的高频次三维探测。
近日,由陕西省气象局和商州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气象观测(GNSS/MET)站——商州站在商州区气象局建成并于近期投入业务应用。
“生态气象云服务平台”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周广胜研究员团队研发,适用于监测评估气候变化、生态质量、生态功能、生态风险、碳源汇动态、生态修复成效等,在线地址:https://em.cams.cma.cn/。它属于公益性的服务平台,已完成等级保护测评、并于2024年11月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使用。
11月6日,阿里巴巴达摩院(湖畔实验室)在北京举行决策智能产品发布会,正式发布八观气象大模型,在全球气象模型基础上引入区域多源数据,时空精度最高可达1公里*1公里*1小时。通过大幅提升对温度、辐照、风速等关键气象指标的预测性能,八观气象大模型率先落地新能源占比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助力国网山东电力调控中心成功预测了多次极端天气,新能源发电功率、电力负荷预测准确率分别提升至96%和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