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球时空智能大会
5月21-22日 北京
先导片发布,数十位KOL倾情演绎时空智能
邀你一起  探索未来

搜索中心

东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正式开服,系全国首个制造领域的城市级大模型中心

分享至

3月19日,东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宣布开服,标志着全国首个面向制造领域的城市级大模型中心正式落地东莞。该中心由华为云和东莞数字集团共同建设,将依托华为软硬件基础底座,提供算力资源、开放模型、AI工程化能力三类服务,帮助企业用少量数据和低成本快速提高模型精度。该中心还计划于2025年打造50个以上AI+先进制造示范应用场景,目标是到2027年打造135个以上AI+先进制造示范应用场景。

政府工作报告: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广泛应用

分享至

政府工作报告说,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香港推出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

分享至

2月25日消息,由香港特区政府重点创科项目“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资助的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中心(HKGAI)25日正式发布HKGAI V1大模型。这是香港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揭开了香港人工智能发展的新篇章。

DeepSeek在东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完成部署上线

分享至

东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完成DeepSeek-R1 671B满血模型的部署上线。据了解,东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是全国首个面向制造领域的城市级大模型中心,由东莞数字集团作为建设及运营单位开展项目建设,整体已建成100P国产化智能算力、3个基础大模型、2个制造行业大模型,服务东莞市企业以及城市公共服务管理,支撑更多领域用户使用公共算力以及大模型应用场景。

国家发改委:探索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人形机器人

分享至

6月24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其中提到,加大柔性屏、超级摄影、超级快充、人工智能助手、端侧大模型、跨屏跨端互联等软硬件功能开发,增强人机交互便利性。支持智能穿戴设备在通信娱乐、运动健身、健康监测、移动支付等领域应用,开拓柔性可穿戴、环境自适应智能纺织品应用领域。拓展智能机器人在清洁、娱乐休闲、养老助残护理、教育培训等方面功能,探索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人形机器人。

华为云正式推出盘古具身智能大模型

分享至

6月21日,华为开发者大会(HDC 2024)上,华为云正式推出了盘古具身智能大模型,会上,搭载盘古能力的人形机器人也同步亮相。盘古大模型能够让机器人完成10步以上的复杂任务规划,并且在任务执行中实现多场景泛化和多任务处理。同时盘古大模型还能生成机器人需要的训练视频,让机器人更快地学习各种复杂场景。

上海:鼓励企业围绕“5G+”“VR+”“AI+”“北斗+”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打造人工智能大模型、元宇宙等融合示范应用场景

分享至

3月8日,上海市印发《本市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的实施方案》。其中提到,促进信息服务消费产品研发。鼓励企业围绕“5G+”“VR+”“AI+”“北斗+”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打造人工智能大模型、元宇宙、区块链等融合示范应用场景。聚焦文旅消费、职业培训、医疗健康等领域,推动建立一批标杆示范场景,形成一批元宇宙应用。支持在智能化教育教学、自动驾驶等领域构建示范应用场景。

北京:积极推动高校、科研院所、新兴研发机构构建工业人工智能大模型

分享至

北京市经信局近日发布的《北京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4-2026年)》显示,北京将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积极推动高校、科研院所、新兴研发机构构建工业人工智能大模型,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垂类细分领域的创新应用。征集一批人工智能大模型制造业细分领域的垂类示范应用及解决方案,鼓励形成典型应用、形成推广案例,对实现首次应用的优秀方案给予500万元的奖励。

国家数据局等部门:以科学数据支持大模型开发,支持开展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发和训练

分享至

近日,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联合印发了《“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的通知。通知提出,以科学数据支持大模型开发,深入挖掘各类科学数据和科技文献,通过细粒度知识抽取和多来源知识融合,构建科学知识资源底座,建设高质量语料库和基础科学数据集,支持开展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发和训练。探索科研新范式,充分依托各类数据库与知识库,推进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创新,以数据驱动发现新规律,创造新知识,加速科学研究范式变革。

国家发改委:支持开展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和垂直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

分享至

12月16日,国家发改委向社会公开征求《“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征求意见稿)》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以科学数据支持大模型开发,深入挖掘包含科技文献在内的各类科学数据,通过细粒度的知识抽取,构建科学知识资源底座,建设高质量语料库和基础科学数据集,支持开展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和垂直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

中关村人工智能大模型数量占全国一半以上

分享至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宇蕾在工信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中关村持续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产业“双引擎”,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服务业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医药健康、集成电路等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大模型数量占全国一半以上,大数据、信息安全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2022年创新医疗器械、AI三类医疗器械上市品种和数量均居全国第一,2023年已有3款创新药、14款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

金龙汽车集团与华为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将在人工智能大模型布局、自动驾驶等方面开展合作

分享至

金龙汽车集团官网消息,11月29日,厦门金龙汽车集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深入整合各自优势资源,全面深化合作,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助力加速金龙汽车集团在全球数字化规划建设、金龙汽车一张网、金龙云、ICT基础设施、信息安全及业务合规等方面的数字化进程,不仅如此,未来还将在人工智能大模型布局、自动驾驶、大数据应用、企业管理咨询与提升等方面开展合作。

中科创达与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人工智能大模型联合实验室

分享至

据中科创达官微,今日,中科创达宣布与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同成立”魔方未来联合实验室“。基于该实验室,双方将在大模型开发与应用创新等方面展开战略合作,通过优势资源共享与互补,共同推进大模型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智慧工业、智能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落地。

北京发布首批10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案例

分享至

27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发布本市首批10个行业人工智能大模型典型应用案例。这些应用案例聚焦城市治理、医疗健康、科学研究、智慧金融、智慧生活、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具体包括:由百度集团和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基于电力行业NLP大模型的设备运检知识助手示范应用,由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共同开发的数字中医大模型示范应用,由中科院自动化所和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面向建筑领域多模态行业大模型示范应用,由中关村科学城城市大脑股份有限公司和科大讯飞(北京)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自主可控城市大脑大模型示范应用,由云知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友谊医院共同开发的基于山海大模型的门诊病历生成系统示范应用,由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和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共同开发的覆盖元素周期表原子间势函数预训练模型示范应用,由第四范式(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和北京中关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多模态智慧金融大模型示范应用,由毫末智行科技有限公司和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自动驾驶大模型DriveGPT示范应用,由北京衔远有限公司和北京一轻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面向消费领域的品商大模型示范应用,由北京面壁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智者四海(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智能问答大模型示范应用。

中国建筑集团:与科大讯飞在探索打造建筑行业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

分享至

中国建筑官微消息,近日,中国建筑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赵晓江在京调研用友、科大讯飞、浪潮、新中大等信息化服务企业,深入谋划集团数字化转型举措。在科大讯飞北京总部,赵晓江详细了解科大讯飞人工智能系列产品,交流进一步加强合作的重点举措,双方在以集团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开展跨领域联合共建、培养建筑行业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探索打造建筑行业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在用友产业园,赵晓江表示中国建筑集团正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需要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业务和管理数智化,挖掘集团应用场景和数据资源。在浪潮集团北京总部,赵晓江表示将在高校创新平台建设、高质量人才引进、国家课题申报等领域与浪潮深化合作。在与新中大科技公司会谈中,赵晓江指出,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希望与新中大重点在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深化协作。

中科院:自主研制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模型问世

分享至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今天(16日)上午在上海发布了该所研制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模型——紫东太初2.0。全新大模型相比第一代着力提升了决策与判断能力,实现了从感知、认知到决策的跨越,未来将在医疗、交通、工业生产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电科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小可”

分享至

据中国电科消息,6月9日,中国电科所属电科太极在京正式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产品“小可”,支撑特种场景辅助决策。据悉,“小可”已推出拟文助手、编码助手、智能标绘等系列智能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