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球时空智能大会
5月21-22日 北京
先导片发布,数十位KOL倾情演绎时空智能
邀你一起  探索未来

搜索中心

史上首次,SpaceX载人航天器环绕地球两极飞行

分享至

美国东部时间3月31日21时46分,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发射了“猎鹰9”运载火箭,将名为“Fram2”的私人载人航天任务送入地球极地轨道。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有载人航天器环绕地球两极飞行。据悉,4名私人宇航员将从极地轨道探索地球,并首次飞越地球极地地区。

滞留太空超9个月 两名美国宇航员返回地球

分享至

当地时间3月18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龙”飞船降落在佛罗里达海岸附近,飞船上搭载着4名宇航员,其中包括因波音“星际客机”飞船故障而滞留国际空间站的美国宇航员威尔莫尔和威廉姆斯。至此,两位美国宇航员终于结束了超过9个月的太空“意外加班”,返回地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当天表示,在国际空间站滞留的宇航员布奇·威尔莫尔和苏尼·威廉姆斯已返回地球并被转移至救援船。据悉,宇航员将在救援船上接受医疗检查。

SpaceX龙飞船接驳国际空间站,两名滞留9个多月的宇航员或3天后返回地球

分享至

美东时间3月16日凌晨12点04分,此前被反复推迟发射的SpaceX龙飞船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已在天上滞留超过9个月的两名美国宇航员威廉姆斯(Suni Williams)和威尔莫尔(Butch Wilmore)最早可以在3月19日返回地球。此次执行发射的是SpaceX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任务持续约29个小时。

欧航局:小行星“2024 YR4”撞地球概率降至0.001%

分享至

欧洲航天局25日说,最新观测结果显示,小行星2032年12月撞击地球的概率大幅降低,基本排除了直接撞击的可能。最近,小行星“2024 YR4”可能撞击地球的话题引发公众关注。这颗小行星直径预计在40至90米之间,一旦与地球相撞可能摧毁一座城市。欧航局最新观测结果显示,“2024 YR4”撞击地球的概率已降至0.001%,都灵撞击危险指数的危险水平目前为“零”。这一衡量近地天体撞击地球的指标使用零至10的整数代表撞击概率,这一指标上周数值为3。

马斯克:计划4周内发射飞船,将两名滞留太空美宇航员接回地球

分享至

当地时间2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在受访时谈及滞留太空的两名美国宇航员,马斯克称,计划在4周内执行一次发射任务,将这两名宇航员接回地球。

小行星7年后或撞地球?国防科技工业局公开招聘“行星防御岗”

分享至

2月7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公开招聘“行星防御岗”引起广泛关注。不少网友评论“未来已来”“这么科幻”“钦天监现代版”“行星防御理事会”。2月8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四川省天文科普学会副会长曾阳。曾阳介绍,行星防御主要是指通过监测、预警、拦截或偏转等技术手段,防止近地小行星或彗星等天体撞击地球的系统性工程。其核心目标是应对“潜在威胁天体”,即轨道距离地球小于0.05天文单位(约750万公里)且直径大于140米的小行星或彗星。这类天体一旦撞击地球,可能引发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灾难,例如66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事件。行星防御不仅关乎国家安全,也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需通过国际合作与技术创新实现风险规避。此前,多家媒体报道,一颗名为“2024 YR4”的小行星可能在7年后撞击地球,概率为1.6%。联合国就此首次启动了《行星安全协议》以应对这一潜在威胁。

日企最快2026年发射传输图像的地球同步卫星

分享至

日本NTT和“SKY Perfect JSAT”的合资公司“Space Compass”(东京)最快将于2026年,向亚洲上空发射用来传输多颗地球观测卫星所拍摄图像数据至地面的地球同步卫星。一旦投入使用,能几乎实时获取以日本为中心的大范围卫星图像。这有助于强化海上监视,预计防卫省和航运公司会加以利用。

地球山(苏州)微电子科技取得VR头显设备专利,提高VR头显设备音质给用户更深沉浸感

分享至

1月1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地球山(苏州)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VR头显设备”的专利,授权公告号CN 222232787 U,申请日期为2024年4月。专利摘要显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VR头显设备,涉及虚拟现实技术领域,以在用户佩戴VR头显设备时,提高VR头显设备的音质,给用户更深的沉浸感。所述VR头显设备,包括:头显设备;扬声器组件,扬声器组件与所述头显设备连接,扬声器组件包括多个数字扬声器,并且每个数字扬声器沿着人耳周向环绕设置;外壳组件,头显设备与扬声器组件通过外壳组件连接,外壳组件包括用于安装头显设备的第一外壳、用于安装扬声器组件的第二外壳以及用于连接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的连接件;第二外壳内部设置有用于供扬声器组件进行放置的凹槽。该VR头显设备,通过沿着人耳周向环绕设置多个数字扬声器,使得数字扬声器能够正对人耳,提高用户佩戴VR头显设备时的沉浸式体验。

中国气象局:一体推进地球系统数字孪生全球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分享至

中国气象局预报司副司长、高质量发展办常务副主任张洪广30日在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气象局将从推进政府主导、多方协同、共享共用的地球系统数字孪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运行机制着手,统筹谋划地球系统数字孪生算力和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地球系统数字孪生引擎,一体推进地球系统数字孪生全球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直觉机器(Intuitive Machines)再获NASA地球直接通信服务合同

分享至

12月26日消息,美国太空探索初创公司直觉机器(Intuitive Machines)近日宣布,公司再次获得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地空间网络的地球直接通信服务合同。这两项合同均为固定价格、不定交付/不定数量的任务订单,旨在加强NASA的月球探测地面站。这些合同的授予将增加通信容量,缓解深空网络的需求压力,并支持独特的任务需求。今年9月,NASA曾授予直觉机器一份价值高达48.2亿美元的近太空网络合同,内容包括部署和运营一个月球数据中继卫星星座。

印度拉私企建设地球观测卫星星座

分享至

据路透社12月24日报道,30家印度公司响应了太空监管机构的号召,将通过开创性的公私合营模式建造并运营地球观测(EO)卫星星座,以减少该国在国防、基础设施管理及其他关键测绘需求方面对外国数据的依赖。申请公司包括获得谷歌公司支持的印度私营空间技术公司Pixxel,提供卫星遥感、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和云等方面业务的印度科技决策初创公司SatSure,以及印度最大财团塔塔集团旗下、印度国防领域最大私营公司塔塔先进系统公司等。

地理空间情报服务商Maxar与地球观测公司Satellogic宣布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分享至

12月11日,美国地理空间情报服务商Maxar宣布与阿根廷地球观测公司Satellogic签订了一项数据许可和分销协议,该协议授予了Maxar独家权利,可以分配、收集和分发来自Satellogic高重访卫星星座的图像,来支持美国政府和美国国际合作伙伴国家的安全任务。在竞争激烈的地球观测市场中,这笔交易凸显了卫星成像公司之间为满足日益复杂的政府情报需求而进行合作的趋势。

时空道宇:计划明年在尚志市建立中国北部地区的卫星地球关口站

分享至

12月17日,哈尔滨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官方指定用车交付仪式在吉利卫星超级工厂举行。王洋在现场宣布,随着吉利星座建设的持续推进,时空道宇计划明年在尚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隶属哈尔滨市管辖)建立中国北部地区的卫星地球关口站,这一举措将进一步完善天地一体化布局。

地球科学领域“元古大模型”发布

分享至

12月7日,“元古大模型”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正式发布,该模型综合运用图生文、文生图、文生文的生成式预训练模型架构,成功验证了在全国产化算力和算法基础上,利用多模态大模型技术解决地球科学领域问题的技术路线。“元古大模型”由该校地球科学学院宋海军教授团队与科大讯飞合作共同完成,旨在利用国产化算力基础设施和多模态大模型集成能力,构建一个全面、高效的地球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和社会服务为一体化的智能化系统。

中国卫星系统将实现5天扫描地球4次,精准到0.5米

分享至

近日,在第二届链博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透露:“武汉大学牵头的‘东方慧眼’项目,到2030年建成252颗卫星系统,卫星信息传递到手机上小于5分钟,分辨率达到0.5米,5天把地球全扫描4次。”

阿里云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发布国际首个“月球科 学多模态专业大模型”

分享至

8月29日,在2024数博会上,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与阿里云联合发布国际首个“月球科学多模态专业大模型”(简称“月球专业大模型”)。该大模型基于阿里云通义系列模型构建,目前在月球撞击坑年代和形态判别上,准确率已达到80%以上。

地球最远航天器“旅行者1号”恢复传回科学数据

分享至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日前宣布,距离地球最遥远的航天器“旅行者1号”已恢复向地球传回科学数据。美联社当地时间6月14日援引该局消息报道,这是自从去年11月出现技术故障以来,“旅行者1号”首次开始执行科学任务。

吴一戎院士:加快打造透视地球空中实验室

分享至

5月26日,,由“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管理办公室主办、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后简称“空天院”)承办的透视地球项目群技术研讨会在广西桂林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天院院长吴一戎希望各项目团队协同努力,加快推进完成大气、海洋、植被和固体地球等各圈层透视载荷的任务实施和探测目标,突破穿透性、新体制的先进遥感技术,通过天—临—空—地—海多基协同、多谱段耦合、多数据集成,集成构建基于新舟60遥感飞机为主要平台的空基透视地球原型系统,并围绕云雨精细三维结构、海洋三维动力场与生物场等典型场景开展参量反演新理论、定量应用新方法研究,打造持续演进的透视地球空中实验室。

美国火箭实验室公司为NASA部署首颗地球观测立方星

分享至

5月25日,美国火箭实验室公司宣布,电子火箭在新西兰一号发射场发射升空,成功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远红外极地辐射能实验(PREFIRE)任务的一颗立方星送入525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该公司计划在未来三周内发射另一颗相同的立方星。 这两颗6U立方星配备了热红外光谱仪器,将在不同的太阳同步轨道上运行,监测极地地区的红外辐射情况,为科学家提供改进气候模型的重要数据。这些数据对于预测气候变化现象很关键,包括海冰消失、冰盖融化及海平面上升等,将帮助农业、渔业和沿海社区更好地应对环境变化。 火箭实验室公司表示,今年计划进行多达22次的电子火箭发射任务,其中包括两次HASTE的亚轨道发射。但受客户延迟交付卫星的影响,实际发射次数可能会少于预期。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