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预报司副司长、高质量发展办常务副主任张洪广30日在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气象局将从推进政府主导、多方协同、共享共用的地球系统数字孪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运行机制着手,统筹谋划地球系统数字孪生算力和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地球系统数字孪生引擎,一体推进地球系统数字孪生全球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近日,中国气象局印发《西南区域卫星应用能力提升工作方案》,针对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五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部署强化风云气象卫星遥感综合应用体系建设,提升风云气象卫星对气象核心业务的支撑能力,助力西南区域气象高质量发展。《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面建成功能完善、技术先进、规范标准、服务广泛的西南区域卫星遥感综合应用体系,数据获取、产品制作和共享效率进一步提高,卫星遥感应用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卫星遥感产品的影响力得到明显提升,卫星遥感业务服务效益凸显,卫星遥感人才队伍建设提质增效,对气象核心业务的支撑能力明显提升,部门行业协作发展机制基本建立,卫星遥感综合应用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2月10日,中国气象局印发《低空经济气象科技创新工作方案(2024—2030年)》(以下简称《方案》),统筹布局低空经济气象科技攻关任务和创新体系建设,提升气象支撑和服务保障低空经济发展能力。《方案》统筹布局了六方面22项重点任务,包括加强低空气象理论和标准研究、建立低空气象立体监测感知和预报预警共性技术体系、发展通航气象支撑保障技术、强化G/W空域气象支撑保障技术研发、推进低空经济气象支撑保障技术应用示范、构建低空经济气象创新体系等。中国气象局将统筹布局低空经济气象科技任务,多渠道争取和安排项目及经费支持低空经济气象科技研发;建立完善项目-团队-平台科技资源一体化配置机制,集中力量开展低空经济气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以业务应用为导向的科技评估机制,强化科技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强化低空经济气象科技合作交流。
11月27日,中国气象局与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在京召开座谈会。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气象观测标准建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防灾减灾、科技创新等领域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振林表示,希望双方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推进信息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筑牢气象数据安全防线,深化行业管理;强化科技创新、前沿课题研究和新技术应用,协同助力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气象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继续强化优势互补,围绕气象科技产业创新联合开展专家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
6月30日,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一批中国气象局重点开放实验室近日获批成立,包括中国气象局气象与医疗健康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智能气象观测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能源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气象软件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海雾智能观测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气象经济数字化创新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二十四节气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相控阵天气雷达技术与应用重点开放实验室等8个实验室。 据介绍,新获批的实验室将聚焦突破重点业务领域关键技术,提升技术自主可控能力,为气象业务发展提供高水平科技支撑。
中国气象局发布人工智能全球中短期预报系统“风清”、人工智能临近预报系统“风雷”和人工智能全球次季节—季节预测系统“风顺”。风清“”风雷“”风顺三个大模型,完成了基于国产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CRA-40、雷达观测资料、风云卫星遥感资料的训练和检验评估,有效降低了目前主流气象预报大模型对国际再分析资料的依赖度。 银河证券指出,目前人工智能应用及生态还未完善成熟,待后续大模型、多模态能力被进一步挖掘,亦或出现现象级应用之后市场情绪有望再一次得到提振,引发新一轮行情;另一方面,海外AI巨头资本开支超预期、国内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升级,相关上市公司有望持续受益,当下节点仍然是关注和布局人工智能等成长板块好时机。
5月20日,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新区的中国气象局气象超算中心(和林格尔)揭牌成立。中国气象局气象超算中心(和林格尔)建于“东数西算”工程确定的十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之一——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该建设项目充分利用和林格尔土地和能源优势,推动数字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发展。据初步统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2964吨,绿电使用比例最高可达70%,对和林格尔新区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加快实施“东数西算”工程,牵引带动数据应用和算法项目落地具有示范意义。
据中国气象局消息,12月5日,中国气象局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推进国产化高性能计算系统在气象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气象预报服务中的应用、气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应用、气象行业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工作以及气象服务在华为终端的应用。
11月9日,中国气象局与国家航天局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科技、应用、人才、资源等优势,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合作,共同推进风云气象卫星事业高质量发展。
8月3日,中国气象局围绕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建设展开研讨,分析当前大模型发展面临的形势,进一步明确建设方向、目标和实现路径。会议提出,要优化大模型研发工作方案,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大模型。加强与相关科研单位、机构合作,有序开展现有大模型应用和示范评估工作;以建立安全可控的大模型为主线,认真做好设计规划,形成配套的保障体系;聚焦研发重点,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在关键技术点实现自主突破。要加快创新研究院和团队建设,努力实现大模型率先业务应用。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创新研究院和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采取边研发边应用策略,加快推进研发成果快速业务转化;加快组建大模型及相关技术应用创新团队,形成分工明确、协同高效的大团队攻坚模式;加强开放合作,推进大模型研发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合作。
7月20日,中国气象局气象导航中心在北京揭牌成立,将更好地为船舶海洋航行提供气象导航服务。目前,气象导航中心“一平台一船端一网站”的全链条远洋气象导航业务服务系统已经上线,“岸导+船导”的服务模式可满足船舶用户自主航行需求,同时还能为航运企业及货运企业提供船队航行、气象导航服务情况监控等信息。未来,气象导航中心将进一步加强海洋气象预报服务能力,建立我国远洋气象导航业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