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基“双碳”监测数据缺口大,遥感或成为挖掘千亿市场,把握国际话语权的突破口之一。
撰文 | 泰伯网 沐子
编辑 | 鹿野
“2030年前达到碳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国策之下,从大厂到各行各业,整齐划一冲向“双碳”。
国内许多机构对“双碳”目标下的新增直接投资做了测算,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研究人员预测,“碳中和”新增投资将超过139万亿元。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则预测,截至2050年,“碳中和”带来的国内投资规模或达到255万亿元。
目前,各城市现有的大气监测站,很难准确掌握碳排放数字。这也意味着,“温室气体浓度监测、排放源监测、碳汇监测”三大监测方向,正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也在呼唤更高要求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
而遥感天基碳排放高动态监测在“双碳”中的价值,仍需要一些时间被看到。
千亿碳排放交易市场待挖掘
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面向碳排放的卫星监测市场机会要比传统遥感市场大得多。
北京四象爱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郗晓菲指出,目前通过卫星遥感手段可以达到追踪高能耗排放的监测,同时进行宏观碳排放计算,如风能,太阳能的工厂,以及平台所能提供的碳中和的量,通过遥感卫星可以很精确计算到每一个区域的风能带来多少电量,光伏带来多少电量,同时林地、湿地、海洋环境可以带来多少碳的中和量,都可以进行量化性地计算,实现碳吸收、碳监测、碳减排。
“当下,包括林业等政府部门的碳排放监测服务采购不断增多”,有体制内从业人员称。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