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这带来了数据爆炸,技术爆炸,思维爆炸。高速发展的位置服务需求、互联网的关注也让地理信息技术看起来炙手可热。有人看到机会,有人也看到了瓶颈,但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您认为地信行业的发展趋势如何?机遇在哪?挑战又在哪?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 闵宜仁:从产业发展周期来看,现在中国的地理信息产业处于成长期,根据产业经济学的指标,可以看到这个产业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从产业结构分析来看,这几年北斗卫星的发展对上游部分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但是下游应用层面与国际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水平还相当有距离。从产业规模分析来看,这几年增长速度还是比较快,但是总量不大,超过10亿的企业都比较少。从目前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来看,无论是顶端的技术装备,还是应用层面的关键技术,都比较缺乏。我们的研发能力在国际上也相对较弱。在这样一个新的形式和新的技术发展的情况下,我们加快推进《国务院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的出台,就是希望从国家层面上推进这个产业的发展。首先是我们主张,思想开放、政策开放、环境开放;其次是加强统一监管,并且推进标准化,最后融合与智能也是必不可少的。有关地理信息产业的预测,我认为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大概会有9000亿的水平。
3sNews创始人、CEO 刘玉璋:空间地理信息数据无处不在,高精度的传感器使得数据日益丰富,三维、实景、激光雷达、无人机等新技术的引入让高精度测量成为可能。因此我们认为融合是趋势,开放是态度,智能是方向。今年以来,上海和北京市政府已经率先宣布对外开放数据。这是政府的一小步,但将是大数据产业的一大步。地理信息有望成为大数据产业的基础设施,无论是智慧城市,还是移动互联网,未来的想象空间都十分巨大。车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已经同地信领域融合,从刚需和高频的角度,我们大胆的预测,未来地理信息在智能汽车的发展空间或将超越智能手机。此外,地理信息在智能硬件的应用也已经越来越丰富。软件、硬件和数据的一体化将成为今后的重要方向。在智能硬件中,地图也许不再需要直观显示表达就可以提供位置服务。地理信息将变得无处不在,同时又无处可寻。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胥燕婴:近年来,测绘地理信息产业面临着非常好的发展机遇。需求旺盛、前景广阔,技术有很好的突破,服务范围不断的扩展。但是地理信息产业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核心观念技术缺乏、终端仪器自主化水平不高、产品尚未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面临很大的资金压力,迫切需要调动社会资金的扶持。因此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已经确定要建设一个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基金,以支撑我们产业的发展。基金的基本形式是有限合伙制,规模初步定在1亿元的起始规模,根据投资人的意向来最终确定基金设立的规模。其投资理念是既要兼顾政策性收益——政策和收益双重原则,不以政策最大化为最后准则,也要扶持产业中具有支撑牵引作用的重点领域。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和收放的投资功能,花费一定时间帮助提升地理信息产业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并培育一批充满活力的中小型企业。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副总裁 马喆人:从移动互联网的角度来看,我相信未来会有一个加速的变革,即社会化的方式、UGC的方式、P2P的方式来帮助我们实时进行内容更新和定位。另外,强大的关系链在重造地理信息产业链接的程度在发生巨大变化:人和人的链接物理上超过30%到40%,人和服务之间的连接是5%到的10%,人和环境的连接可能也就1%到2%。未来我们拥有一个广泛的互联网服务体系,当关系链无处不在的时候,它就是最有价值的;这背后需要海量的大数据处理能力,不断的进行鉴别、更新。让数据活着跑出来。最后,现在有很成熟的消费电子技术就可以达1米的精度,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做全覆盖发送实时的信息,这可以带来全局角度上的变化。前面谈到了有人说这个业务有几十亿的机会,有人说有几千亿的机会,我认为当某天一切都连接起来的时候,我们面对的产业机会起码要几万亿。
PPTV聚力集团常务副董事长、Global Earth地信创投基金董事长及创始人 陶闯:我认为移动互联网的趋势如下:信息服务被生活服务取代,互联网公司利用O2O浪潮全面逆袭扫盘传统企业,这个挑战对地信产业也是一样;软硬兼施。在地图服务方面:地图技术和服务全面走向大众化,但是这个市场并不大,地信产业主要的市场营收还是政府和企业,这点在北美地区也一样。但是新型小企业他们被并购的机会以及他们的价值可能非常大;互联网大公司都将拥有自己的地图数据和服务,竞争继续升级;BAT的数据全免费,同时地图API功能会更加强大。随着数据获取变得容易,空间大数据处理能力提高,我认为这行业的爆点有以下几点:位置服务,基于位置的BI分析,基于位置的广告营销,电子购物,可穿戴设备。大量的地信创新技术、应用和服务公司的涌现,是VC投资的好时机。
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孙玉国:这个行业支撑的力量还是来自政府和公共事业,其中80%的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可能最多只有20%是来自老百姓或者是私营企业所购买的地理信息服务。粗略估计下,导航地图的产值不超过15亿,航飞、航拍加在一起10亿左右。在这样有限的领域里,BAT来了,我们得找寻自己未来的生存之道,因此我认为以下几点在未来有可能带来机会或者驱动GDP增长:一,这轮改革开放会给地理信息产业特别是面向政府做事的企业带来红利;二,融合带来更多机会。这样即使BAT进来,很多企业还是能很好的生存下去,因为地理信息应用多样化,没有哪一家企业能全覆盖。同时我认为,今天中国的企业有一个新的契机:中国即将成为一个空间基础设施极为完善的国家,再加上互联网技术,以及国家的支持,将会给国外市场的开拓带来新的国际途径。因此我认为,融合、开放仍然是一个主流,利用技术去改造升级,在传统行业里分上一杯羹是我们的机会。
宏源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及互联网金融千人会秘书长 易欢欢:从投资的角度来看,现在整个地理信息行业还是政府占了最大的比例。不能回避问题就是智慧城市,但是我觉得在2014年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是政府采购公众服务。大数据方面,地理信息平台会逐渐地迁移到云上,以云的方式提供相应服务,围绕后端的信息展开一系列的商业模式。交通:已经持续多年,在这个领域里的年投资力度最大。北斗:这个领域是非必须消费品,这里面还需要有最终客户为企业服务买单的过程,需要谨慎。图商的免费化:地图作为一个入口虽然免费,但是后端增值服务可以做一个持续的访问,包括和保险做进一步相关的结合等。我认为整个位置行业服务产业的未来需要注意以下几件事:重点发育聚焦创新和复杂业务,建立客户流量经营和数据资产管理的能力,服务好20%的客户并覆盖80%的客户,为应对后向收费做好准备,创新多种流量变现模式,或自我培育互联网基因,或加强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
Esri(北京)软件研发中心总经理 张剑宇:现在的趋势好像大家都明白了,互联网思维、大数据、云计算等等,可是真的顺势而为便可腾飞么?也不一定。眼看国际上几宗对移动互联网公司的收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规模”不是一个硬属性,包括BAT两年以后有没有也不好说,资金也不是问题。真正能存活下来,还需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做的专注、深耕。回到我们擅长的地图,透过现象看本质,你会发现位置本身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室内地图在今后一两年肯定会被解决。我认为最关键是位置上发生的事情,所以我们现在将关注点放在位置上发生的事。
前面说了很多,包括拐点、包括爆发,确实2014年是非常不同寻常的一年,有很多机会,很多事情在变化,我希望大家在自己的工作里,在行业里,对很多事情进行深入思考,从头再来。毕竟未曾超越的亦非是目标,比追赶更艰难的是领先。(整理丨本刊编辑 张鹏英)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