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李俊夫:数字广州的探索和实践

11月29日下午,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局长李俊夫在今天的地理信息产业大会上做了题目为“数字广州的探索和实践”的报告,以下为报告现场速记实录整理。

  3sNews讯 11月29日下午,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局长李俊夫在今天的地理信息产业大会上做了题目为“数字广州的探索和实践”的报告,以下为报告现场速记实录整理。

  2012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第七届海峡两岸GIS研讨会安排在广州召开,我认为这是广州的幸运,更是对我市地理信息产业的鼓励和鞭策。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广州地理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及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帮助我市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各位业内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数字广州的探索和实践,广州市下辖10区2县级市,土地总面积7246.6平方公里,人地密度2070人/平方公里,土地利用强度22.8%。我们广州拼土地、拼资源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为此,刚刚召开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做出推进新型城市化,走集约发展的城市发展新路子,提出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新型城市化发展理念,智慧城市作为更先进的城市形态和城市管理的办法,是摆脱我市长期以来拼土地、拼资源和拼劳动力的城市发展老路,实现城市健康发展。

  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础是数字城市,1998年以来,我和我的同事参与了广州地理信息行政管理工作,经历了数字广州建设的主要过程,形成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我个人认为,数字广州从提出到现在,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简单的地理信息应用阶段。2001年前数字城市概念刚刚提出,大家对数字城市的含义和内容认识差异很大。在地理信息应用系统,只具备地图打印、空间定位和要素查询等基本功能,应用系统之间不对接、不协同,信息之间不连通、不共享,形成了大量的信息孤岛。

  第二,一张图,资源数据库存管理系统阶段。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建立城乡一体图文一体的数据库,实现以图管地,以图管房。主要采用面向政府部门的应用,实现业务的流程化办理,打破部门内部的信息孤岛。但是仅局限在部门之内,信息烟囱的现在还普遍存在。

  第三,数字广州地理空间框架阶段。从2008年起到2010年初,在国家测绘局指导下,数字广州通过实体化、规范化,各类数据与地理信息与社会信息密切关联,全市各单位通过地理信息公开的管子,不断注水和取水,实现信息的共建共享和应用。数字广州地理信息共同平台,具有业务和部门联动,集成20多个部门90多层专题政务信息。我们这个系统完全是开放的,任何一个系统、部门向我们申请我们都可以提供免费的服务。包括以部门为线,形成面上的应用,我们称之为“面阶段”。

  数字广州局限性分析:

  1、数据组织以关联方式实现,数据空间对象的基本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无区别管理,数据管理难度大。

  2、2.5维和3维只是对于图形数据不同形式的浏览和展示,空间实体所蕴含的信息无法充分体现和表达,信息表现难度大。

  3、传统的各种数据更新方法都属于“事后更新”,其效果取决于技术先进性和投入成本,数据及时更新难度大。

  4、数字广州对数据生产和使用者的划分与现实情况有差异,市民作为地理信息产生者并未体现,不能适应智慧城市自感知的内在要求。

  第四,数字广州向智慧广州的引进阶段,由政府主导的基于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智慧城市,新加坡的下一代“i-Hub”,以大型企业提供智慧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智慧城市,IBM的“智慧地球”,中国采用由政府推动,基础一于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智慧城市。

  我们建设智慧广州出发,结合广州公众的实际,做了一些探索工作,本世纪初,我们通过研究人与地的关系,形成了基于现代地籍的数字城市建设理念,实现城市不同类型数据的整合,并在2004年第一届数字中国发展高端论坛上,广州市提出了数字城市的理念。经过近十年的不断探索,地楼房立体数据体系理念日渐完善,形成了“人住房中,房属楼栋、楼栋落地、地楼房互联”的实体关系主线。将城市主要信息按照与空间实体关联紧密程度区分为地楼房数据。地楼房信息促进城市管理,城市管理保障数据更新”,变“事后更新”为“事中更新”。实现了空间信息与社会管理信息的深入融合,支撑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演进,我们称之为“立体化阶段”。

  数字广州建设的体会:

  第一,地理信息在城市信息化的作用越来越强。整个数字广州到智慧广州建设的进程,地理信息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的过程,城市信息化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工程,利用空间本身具有唯一性和客观性,以数字城市为起点,通过测绘地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空间上对城市社会经济信息进行组织,可以实现对绝大多数城市建设与管理信息的有序组织和高效管理。因此,信息化程度越高,地理信息应用需求越大。

  第二,政策保障是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成败关键,在于城市信息共享实现的程度。我国长期部门管理体制形成了信息分散、信息壁垒甚至部门利益分割的局面,加上地理信息市场化严重不足,缺乏规范,需要建立一套对政府部门完整、可操作的政策制度,以及一套支撑和规范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市场化应用的制度,引导企业和市民深入参与到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中来。

  第三,面向社会的应用是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然。广州市在新型城市化发展中提出了建立“小政府”的要求,强调政府在管理事务上的“退”和服务事务上的“进”。

  第四,完整的地理信息产业链是数字广州、智慧广州发展的保障。随着数字城市、智慧城市不断发展,在社会化分工方面,出现职责越来越细化、内容越来越广泛的趋势,涉及到不同的领域,任何企业均难以独立完成工作,需要上下游企业相互配合,优势互补,聚集发展,形成完整产业链条。

  我市天河区地理信息产业园的授牌,对我市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作为我们地理信息主管部门,我们和天河区政府一道,在土地政策方面给予扶持,对进园的企业给予尽可能的帮助。

  最后,祝这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期待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多来广州检查指导工作,也欢迎各企业家来广州投资地理信息产业,我的汇报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以上报告内容为现场速记,未经本人审核)

  2012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专题:http://zhuanti.3snews.net/2012gis/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下一篇

宋超智:产业发展与产业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