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网](/uploadfile/2012/1015/20121015022414684.jpg)
鹰击长空,时代弄潮。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密切跟踪世界科技的最新进展,着力推动科技创新,适时出台一系列鼓励、支持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地理信息产业在中国迅速崛起。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局党组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提出全面建设3+1重点工程。在积极推进数字城市、天地图和地理国情监测三大平台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地理信息产业,既为国家保增长、扩内需作出了重大贡献,又在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地理信息产业是以现代测绘和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卫星导航定位等技术为基础,以地理信息开发利用为核心,从事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应用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型高端服务业。作为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它具有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市场前景广阔、吸纳就业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等特点。十六大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产生了重要影响。
领导重视 环境优化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地理信息产业。早在1996年,江泽民同志就提出“加强测绘工作,发展地理信息产业”。 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视察地理信息企业并作重要指示。2006年,温家宝总理就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测绘和地理信息产业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2011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要积极发展地理信息新型服务业态。200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参观全国地理信息应用成果及地图展览会。2011年4月,李克强副总理对大力发展地理信息产业的相关建议作出重要批示。同年5月23日,李克强副总理在中国测绘创新基地考察调研时指出,地理信息产业是新兴的战略性产业,是一个有着广阔前景的产业。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发展地理信息产业重要性的认识。他还就制定有利于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规划政策等作出重要指示。
2007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了要“发展地理信息产业”。201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测绘局更名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更为推动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增加了动力和保障。
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认真履行“监督管理地理信息获取与应用”“指导地理信息应用服务”等职责,不断完善法规政策,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监督管理,大力推动地理信息产业发展。
一是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国家局先后印发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标准;印发了《关于为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做好测绘保障服务的若干意见》。2008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网站监管的意见》。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局等七部门《关于整顿和规范地理信息市场秩序的意见》。2009年,国家局修订出台了《测绘资质管理规定》和《测绘资质分级标准》,实行了适度宽松的市场准入政策。2011年,国家局会同国家保密局、总参测绘导航局研究促进地理信息广泛应用的政策措施,出台了《遥感影像公开使用管理规定(试行)》,实现了遥感影像公开使用的重大突破;印发了《测绘地理信息“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发展地理信息产业作出具体部署。特别是,国家局还积极开展了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政策研究,组织起草并上报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意见》已广泛征求了31个省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29个中央部门和许多专家的意见,近期将列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必将对地理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是积极扶持地理信息企业发展。完善了地图审核、涉密测绘成果提供使用审批工作机制,提高了行政许可效率和水平;组织科研力量开展了地理信息安全处理技术研究,并会同国家保密局、总参测绘导航局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导航电子地图、互联网地图等领域,成功解决了制约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有力推动了基础地理信息社会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加强测绘科技自主创新,加大了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社团组织的作用,竭诚为企业提供服务、促进产业发展,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测评和优秀工程评选,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也致力于推进地图导航定位产品测评工作。
三是强化地理信息市场监督管理。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在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积极开展地理信息市场日常巡查和各种专项执法检查,依法查处无资质或超资质范围测绘、侵权盗版、恶性竞争、泄密等违法违规案件,努力营造统一、竞争、有序的地理信息市场环境。经国务院同意,2005年由国家局牵头,中宣部、外交部、教育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工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组成了全国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和地图市场监管协调指导小组,积极推进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和地图市场监管工作;2007年由13个部门组成了网上地理信息安全监管工作协调组,开展了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治理;2008年国家局会同外交部、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8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规范了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活动;2009年国家局会同7个部门开展了全国地理信息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地理信息市场得到有效规范,保障了国家地理信息安全。
国家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鸟瞰
势如破竹 迅猛增长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以来,我国地理信息产业规模以年均超过25%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2011年,我国已有地理信息企业2万家,其中拥有测绘资质的企业1.2万多家,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接近1500亿元;地理信息产业从业人员超过40万人,210多所高校开设了地理信息技术专业教育,200多个研究机构开展了地理信息相关技术研究工作。2012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将超过2000亿元。
JX4、VirtuoZo和DPGrid等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已成功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发展,占领了国内摄影测量数据处理系统90%以上的市场,还批量出口国外。2011年,8个专业地图出版社共出版公开版地图3912种,总定价约23亿元,较2006年增长190%。与此同时,互联网地图服务市场迅速兴起。当前我国获得互联网地图服务测绘资质的单位有300多家,相关企业已超过1000家。据市场研究机构统计,2011年互联网地图服务总值达到16亿元,使用过互联网地图的用户约有1.5亿人。互联网地图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服务形式更加多样,除了平面电子地图,还推出了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地图、城市三维地图和街景地图,移动互联网地图服务也呈爆发式增长。
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于2011年12月正式提供试运行服务,并将在2012年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开发了与北斗兼容的多频多系统高精度定位芯片,结束了我国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产品“有机无芯”的历史,打破了国外品牌一统天下的局面。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导航产业营销和服务网络体系,形成了一批拥有导航电子地图核心技术的骨干企业。目前,我国共有12家导航电子地图生产资质单位,导航电子地图已覆盖中国大陆全部地级城市和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覆盖公路里程95%以上。
2012年我国成功发射了首颗民用立体测绘卫星——资源三号,在推动遥感领域的产业化发展方面产生了积极效应,后续系列测绘卫星也在积极筹划和发展之中。目前,中巴资源卫星、北京一号、天绘一号、资源三号卫星影像的应用逐渐增多,应用水平不断提升。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在各个行业应用的不断成熟,大量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不断涌现,如北京超图软件公司的SuperMap、武汉中地数码公司的MapGIS、武大吉奥公司的GeoStar、北京数字政通公司的数字城管地理信息系统等。伴随信息化和数字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应用已拓展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
随着地理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金融资本涉入地理信息产业。目前,我国已有10家地理信息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完成了从私人权益资本市场向公开资本市场的历史性跨越,标志着地理信息企业开始了一个崭新的生命历程,其融资活动、产权结构、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都将表现出新的形式。企业上市也说明了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已经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其发展潜力得到充分显现。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加快速的发展阶段。
大型IT企业涉入地理信息市场。随着地理信息新应用与新服务的不断产生,互联网搜索、电子商务、通信服务、汽车厂商等都纷纷涉足地理信息产业,如百度、华为、中兴、中国移动、阿里巴巴等,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
企业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2002年以来,我国地理信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明显增多。抽样调查表明,我国目前已有18%的地理信息企业参与了国际市场竞争。我国现已出现多家以出口为主的地理信息企业,部分地理信息企业成立了对外商务部门和翻译部门,设立了国外分支机构和产品代理商,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企业的主要出口业务为数据处理外包服务、软件出口、对外工程测绘、硬件(测绘仪器)出口和对外地图出版。日本、美国、欧洲、韩国、东南亚、澳大利亚是目前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对外出口的主要市场。我国全站仪和电子经纬仪等测绘仪器产品出口至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基本占据国际中、低端市场,我国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也成功进入日本、欧洲等市场,显示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建设园区 推动集聚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以大视野、大战略、大发展的胸襟和气魄,在北京顺义国门商务区建设占地1500亩、建筑面积180万平方米、总投资150亿元人民币的国家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与此同时,黑龙江地理信息产业园、西安导航产业基地、武汉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山东正元地理信息产业基地等也已基本建成。浙江、江西、云南、广西等地也先后启动了地理信息产业园区建设。
国家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是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主导,由国土资源部、北京市政府、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顺义区政府按照“优势互补、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理念和“市场配置资源、企业创造价值、政府主导服务”的原则,共同打造的我国首个国家级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是促进我国地理信息产业集聚发展、服务首都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该项目已分别列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北京市“十二五”发展规划,被北京市纳入市政府扩大内需重大项目绿色审批通道和2011年北京市级重点工程。
2011年3月6日,国家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开工建设,2011年11月28日,一期80万平方米主体工程正式封顶,实现了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封顶。截至目前,产业园已完成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有40多家企业(集团)踊跃签约入驻。
国家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的建设内容包括:建设国际地理信息产业基地、国家地理信息软件基地、国家地理信息创业孵化基地和国家基础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园区集研发、生产、服务、居住为一体,分为产业功能区、公共设施区和生活配套区。其中,产业功能区将引入信息获取、数据处理、地图制作、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互联网信息服务等相关企业百余家,就业人员数万人;公共设施区包括服务园区企业并兼顾社会需求的会展中心、培训中心、孵化基地等设施;生活配套区包括服务园区企业的配套住宅、餐饮服务等设施。
为扶持入园企业做大做强,推动国家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提升水平,各有关方面分别制定了优惠政策。入驻产业园并符合相应条件的企业可享受中关村“1+6”鼓励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系列先行先试改革政策以及顺义区“1+X”系列政策。国家局还专门制定了市场准入、资质申请、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行政审批、政府采购、国际交流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2012年6月,国家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可享受国家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等方面的支持政策。
国家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建成投入使用后,将吸引国内外地理空间信息企业100家以上,年产值达千亿元,形成以地理信息及其相关产业为主体、以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为支撑的国家级地理信息产业平台,形成具有全国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产业链相对完整、覆盖地理信息及相关产业的国家级产业园,成为带动北京、辐射全国、影响世界的地理信息产业“硅谷”。
国家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不仅是我国地理信息的产业化基地,也是提升我国地理信息服务能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摇篮;不仅是向世人展现我国地理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的窗口,也将成为中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前沿阵地和推进我国由地理信息产业大国向地理信息产业强国转变的加速器。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