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GIS技术为四川省专项审计“导航”

  点击鼠标,三张图一重叠,电脑屏幕上出现红色“疑点目标”;坐标传入几十公里外一台户外手持终端,比照终端上的坐标,“疑点目标”迅速被现场“圈定”并验证……这是成都市审计局在以面积为支付条件的专项资金审

  点击鼠标,三张图一重叠,电脑屏幕上出现红色“疑点目标”;坐标传入几十公里外一台户外手持终端,比照终端上的坐标,“疑点目标”迅速被现场“圈定”并验证……这是成都市审计局在以面积为支付条件的专项资金审计中,正在探索应用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新手段。

  将GIS技术运用于专项审计实践,是成都市审计局今年的新举措。在刚刚结束的“成都市耕保基金运行情况”专项审计调查项目中,成都市审计局在摸清项目总体运行情况的同时,通过专业软件将国土部门2009年二调(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图、耕地保护基金发放地块图进行叠加分析,并与近期卫星影像图相对比,找出疑点图斑,再予以现场勘验核实。

  据成都市审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耕地保护基金制度是2008年以来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创立推行的,核心内容是对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户按耕地面积给予经济补贴。以前,这种以面积为支付条件的专项审计只能通过查账本和调查组下乡入户来开展核实,不仅覆盖面窄、效率低下,而且还很容易迷失在田间地头,失去需要审计核实地块的方向。用GIS技术进行地理空间交叉比对分析,不仅能发现符合条件却未发放资金的疑点地块,还能发现不符合条件仍发放资金以及重复发放资金的疑点地块,再通过工作人员现场勘验,就能核实确定审计问题。

  GIS技术的应用极大提升了审计工作效率,创造了过去难以想象的审计速度。成都市已发放的2010年度耕保金涉及251个乡镇、2699个村、32073个村民小组,农户172.63万户,1010万个地块,耕地面积578.23万亩,“全覆盖调查2699个村的农户承包地块,要是用过去的老方法,估计一年都调查不完。而这次我们通过技术创新,项目实际所需完成时间为19天,工作效率足足提高了15倍。”该项目审计组组长介绍说。

  在提高速度的同时,审计找问题的“精准度”也在提升,用技术“武装”起来的审计人员底气也更足。有十多年农林审计经验的审计员刘绍荣感受尤深:“以前的审计是不知道问题在哪挨家挨户去找,‘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被人牵着鼻子走。现在是先筛查疑点再到现场勘验,有空间证据在,现场的主动权也在我们手里。像今年4月份我们到一个村里现场勘验的一个可疑地块,结果那里地形都变了,还修起了一条公路,要不是有技术手段,不可能当场确认审计问题。”

  GIS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审计精准度,同时,也督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提高了行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目前,同样采用了GIS技术的成都市“龙泉山脉生态植被恢复工程”专项审计调查项目也正在紧张进行之中。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下一篇

开发者共同打造苹果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