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中国2004年启动农村“村村通”工程,目前已实现了行政村电话网络的100%接入。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移动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对信息网络、信息应用的需求不断增长,但农村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统计数据显示,固定网络在农村的普及率比城镇低近40%;农村智能手机普及率不足8%,仅为城市的四分之一;农村手机上网用户超9000万,普及率仅13%,不足城市的46%;农村互联网应用主要集中在网络游戏和音乐上,电子商务等高价值应用使用率低。相对城市而言,农村信息化建设处于明显的后发位置。
“在信息化水平上,城市在奔跑,农村在漫步。”徐龙说,如果不加以改变,这将继续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农民致富和实现就业的瓶颈。
徐龙同时表示,正是由于农村信息化建设尚未展开,并未形成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格局,因此在架设宽带网络、铺设TD-LTE、WIFI等低成本高效的移动宽带技术方面可以实现快速切入,在搭建信息化平台、推动信息化普遍服务等方面可以实现快速推广,从而变劣势为优势。
徐龙建议充分发挥政府在提升农业信息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通信企业积极配合,尤其是通过TD-LTE、WIFI等移动宽带技术进行覆盖,最终实现“宽带进村、网络入户、信息到人”。另外,通过信息化手段打造“农民网页、村务管理、劳动管理”三大门户,整合农民个人信息、信用交易信息与公共事务等信息,培养一支优秀的科技种粮大户、大学生“村官”,搭建用工单位和农民工之间的桥梁,优化流动人口的信息化管理。
徐龙称,要通过物联网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直接指导、科学调控,建立国家“精细农业”管理模型,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对以农民为主的“信息弱势群体”实行“信息低保”制度,积极打造属于农民自己的网上信息商圈、网上交易平台、网交会。通过低成本的信息化手段构建城乡一体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让“科技小灶”直到田头,打造“新型信息田园”。
在推进“信息惠民”方面,徐龙认为应继续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通过打造三张网,构建“农村都市化生活圈”。首先,打造一张实现远程教育、远程咨询,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教育网,全面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其次,打造一张不断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文化网,实现“送文化到村、送信息到户、送知识到手”;同时,打造一张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医保统筹一体化、以及远程医疗支持的医疗网,向农民提供医疗信息网上查询、网上申报、电子支付等服务。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