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之美
隆冬时节,每天早上7点刚过,范金梅准时将孩子托付给学校传达室的老师,便直奔单位而去,此时城市仍然笼罩在晨暮下。从事土地整治工作的她,要利用早到单位的时间整理材料,做好一天工作的准备。
对于大多数时间只能自己照看孩子的范金梅来说,工作和生活常常发生冲突。“困难面前,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才能在工作、生活中体会乐趣,而这些,都是源源不断的进取基础。”范金梅说。
近十四年来,范金梅先后主持或参与10多个专项研究课题,获得4项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3篇被SCI、EI收录,主持或参与编写了10余部著作。她参与的“土地整理潜力与效益分析方法研究” 创造性地提出了土地整理潜力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的科学方法,为科学评价土地整理潜力与效益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研究成果也已应用到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参与的“土地利用计划预测方法研究” 提出了以综合法预测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抛弃了以往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总量进行分解的过程,提高了年度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参与了第一轮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年)编制工作,为科学指导土地开发整理活动,落实《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1997~2010年)》提出的耕地保护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参与了“可持续土地整理理论与方法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可持续土地整理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的科学方法,为科学评价可持续土地整理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参与的“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编制纲要研究”研究成果已被新修编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全部列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0年6月,国土资源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范金梅作为全国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办公室副主任和主要技术负责人,带领规划文本编制组技术人员,加班加点,攻坚克难,按时完成了规划编制任务。不仅如此,她还注重发挥土地整治规划团队骨干的力量,编制完成了全国第一个市级土地整治规划,起草了省、市、县三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规程,为完善土地整治规划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突出的工作成绩让范金梅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赞誉,她所在的综合业务处也连续多年被评为单位先进处室。“我还是我,一颗平常心面对荣誉。”范金梅笑着说。
责任之美
商瑶玲踏上测绘工作岗位至今,已23年了。
商瑶玲的测绘生活,不是扛着测量仪到处去丈量,而是数据库建设。大量繁琐数据工作的背后,是商瑶玲强调的“责任”。“数据库的建设、设计,既关系到国家战略性的信息资源,但也是特别具体的事情,比如,每条路该怎么标示,哪条河在哪里都得一清二楚,不能有丝毫差错,不然会影响到数据库的应用。”商瑶玲笑着说。
从国家“八五”到“十一五”期间,商瑶玲负责组织并完成了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1∶100万、1∶25万、1∶5万系列比例尺、多种数据内容的国家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和更新工作,使我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从无到有、从旧到新、从内容单一到逐步丰富完善。她持续负责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系列数据库的日常维护与管理,负责组织向国家各行业数以千计的用户提供上百个TB、上百万幅的基础数据库成果,负责基础地理数据成果在国家各行业应用中的技术支持工作。
累吗?商瑶玲说,那是真的累。但这是份责任心,既然做了这件事情,就得干一行爱一行。
生活是公平的,商瑶玲凭着一心为事业、不怕吃苦的精神和毅力,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和更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质量控制技术、地图制图等领域取得诸多建树,也获得了多项奖励和荣誉: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先后发表论文20多篇并出版专著,201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3年至今成为国家测绘局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
现任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处长的商瑶玲一直对家庭抱有愧疚。“每天早上一醒,脑子里首先跳出的是今天的工作,家里的事情就只能在心里惦记着了,经常忙得顾不上。” 商瑶玲说,“我一直觉得挺亏欠家里人的。”
其实,商瑶玲不但工作出色,家庭也很融洽。她的家庭2006年获全国“五好家庭”光荣称号。2011年,她当选为海淀区人大代表。
开拓之美
绿色的皮衣、灰色的裙装,一头卷发再搭配一条橘红色的围巾,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主任吴爱娜显得雅致而美丽。正是她,开创了海洋标准计量质量工作的新天地。
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多变复杂,国际海洋形势日益严峻,可持续开发利用海洋的需求日渐迫切,海洋标准计量和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重要性也日显突出。2004年9月,吴爱娜从青岛调任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其时,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还处于基础弱、底子薄、在发展中徘徊的状态。
吴爱娜带领团队开拓进取,不断取得骄人成绩。9年来,海洋标准化、计量、质量监督管理三大业务体系日趋完善,支撑和服务海洋事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
相信很多人还记得去年发生的渤海蓬莱19-3油田漏油事件。国家海洋主管部门代表我国政府向当事方康菲公司提出索赔的依据,除了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外,就是2007年发布的海洋行业标准《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技术导则》。制定这份标准,吴爱娜她们有一份功劳。
2009年,吴爱娜抓住机遇,赢得了建设亚太区域海洋仪器监测评价中心的先机,2011年,该中心获得了WMO和IOC授权,打开了我国海洋标准计量质量工作走向国际、引领发展的大门。
实至则名归。9年来,中心多次获得国家海洋局先进集体表彰,两次获得国家海洋局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一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面对成绩,大家习惯将吴爱娜称为海洋标准计量质量工作的“探路人”、“引领者”。而吴爱娜常说,“这都是大家的努力。”
当然,作为一名女性,吴爱娜难以回避工作和生活在时间和精力上出现冲突的问题。在标准计量中心的工作责任大、任务重,工作和家庭的时间碰撞也越来越多,“但家人却给予了我无私地理解和支持,家庭的和睦美满已成为了我奋力拼搏的坚强后盾。”吴爱娜如是说。
执着之美
女地质工作者跑野外、做勘查,一定会克服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而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钻井化学研究中心主任陶士先就是一位女地质专家。
电话那端是陶士先从野外现场传来的谦和声音。人如其名,被同事亲切称为“陶工”的她长年身先士卒坚持在科研第一线,奔波在野外钻探工地。
与泥浆打了多年交道的“陶工”,话题很难离开钻机、施工队。采访中,聊得最多的是与施工队如何对接处理泥浆问题,如何在遇到高溶蚀性地层时保护岩心的完整性,为储量评估提供最精准的技术支撑。
在亲自带领团队冲锋在勘探一线的同时,陶士先不忘放手让年轻人去实践、锻炼。“尽可能多地实践,放心让他们在项目中担当重要角色,这样才可能尽快成长。”在放手的同时,她的电话也随时开机等候年轻同事们随时的咨询。“每个礼拜我们都组织工作汇报,监督、检查、督促大家。”
在对地质事业的执着追求中,陶士先带领科研团队,完成了十余项国家和地质调查重要科研项目,曾获得3项国土资源科技二等奖,科研成果在业内有较高影响:所研制的高温泥浆材料及高温钻井液体系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成功应用于西藏羊八井ZK4001井,该井井底温度为329.8,至今仍保持国内钻探施工钻遇温度的最高纪录;研制的新型钻井液用极压润滑剂(GLUB)是目前国内性能最好的润滑剂,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汶川地震科学钻探、油气井钻探、地质钻探中使用,减摩降阻效果显著,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抗盐共聚物及低摩阻抗盐侵泥浆体系在青海柴达木盆地科学钻探及环境钻探中使用,解决了用卤水配浆、盐膏层钻进及冻土层钻进所面临的相关技术难题,为西部科学钻探及地质钻探提供了技术支撑;设计的改性沥青等系列泥浆体系,在汶川地震科学钻探及地质钻探中使用,为施工单位解决了大量施工中的难题,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五年来,通过新技术推广,创造产值4139.54万元。近两年,发表论文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