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卫星还将开展在轨三维遥感数据AI生成。
将显著提高我国空间磁测技术水平。
并在试验过程中完成了整星模飞测试和载荷成像试验。
这是我国为落实2030年议程再采取的七大行动之一。
围绕2022年火箭派生命科学卫星首次发射及后续发射任务展开相关合作。
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SDGSAT-1)首批10幅影像在京正式发布。
我国成功发射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航天系”吴忠琼履新江西省委副书记;海尔张瑞敏辞任董事局主席。
成功将广目地球科学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我国空间科学已经迎来了实现重大发展的最好历史时机,正在逐步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蓝色峡谷与美国轨道阁楼公司签订了航天器平台合同。
中国国家航天局高度重视澳门地区在航天科技领域的发展。
相信中国会逐渐走到世界空间科学的中央。
“澳门首颗科学卫星项目”将发射世界上第一颗利用近赤道轨道监测赤道附近南大西洋异常区(SAA)地磁场与空间环境的科学探测卫星。
规划重点从提高频率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商业遥感卫星发展、合理部署数据接收地球站,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研究制定四个方面提出了措施。
《遥感和空间科学卫星无线电频率资源使用规划(2019-2025年)》印发,长三甲系列火箭完成第100次发射,悬空寺完成实景三维建模
空间科学卫星科学研究联合基金首批将投入经费1.6亿元,由中科院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各出资二分之一,执行期为2017年至2020年。
这颗碳卫星将使中国初步形成针对重点地区乃至全球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监测能力。
此前,我国已陆续发射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和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十三五”空间科学任务将争取在2020年前后研制发射五颗科学卫星。
本次征集的空间科学任务概念建议须由我国科学家自主原创提出,面向空间科学学科前沿,并有望在基础科学前沿孕育重大科学突破。
空间科学发展将迎来一个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