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消息,中国航天援引总台央视新闻23日报道,未来两年内,我国还将发射多颗风云气象卫星。据介绍,为实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目标,我国正在建设完善第二代风云气象卫星,同步开展新一代风云气象卫星攻关论证,预计将在2035年实现第三代风云气象卫星观测体系的建设。
近日,风云卫星遥感数据服务网(以下简称“服务网”)完成改版升级,风云气象卫星数据服务再上新台阶。改版后的服务网采用混合云架构,实现数据集约化管理和云网数据协同服务,数据下载速度大大提升;更加注重用户体验,提供精细化数据检索和专题产品服务,增加云数据预约下载和主动推送功能。
近日,中国气象局印发《西南区域卫星应用能力提升工作方案》,针对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五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部署强化风云气象卫星遥感综合应用体系建设,提升风云气象卫星对气象核心业务的支撑能力,助力西南区域气象高质量发展。《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面建成功能完善、技术先进、规范标准、服务广泛的西南区域卫星遥感综合应用体系,数据获取、产品制作和共享效率进一步提高,卫星遥感应用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卫星遥感产品的影响力得到明显提升,卫星遥感业务服务效益凸显,卫星遥感人才队伍建设提质增效,对气象核心业务的支撑能力明显提升,部门行业协作发展机制基本建立,卫星遥感综合应用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1月14日,记者从2024年风云气象卫星用户大会获悉,由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自主研发的风云气象卫星数算一体平台正式对外发布。今后,风云气象卫星用户通过该平台即可享受触手可及、即取即用的数据服务。风云气象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杨军表示,平台还预置多种编程框架,为专注于数据应用与算法研发的科研人员提供便利;可嵌入多样化分析工具,可灵活组合调用遥感算法,进行专业的数据预处理,并具有丰富的交互分析展示等功能,进一步降低数据处理门槛,全方位帮助用户快速解析数据,获得精确结果。
7月1日,风云三号F星正式投入业务运行,将接棒在轨超期服役的风云三号C星,开展全球地气系统综合探测业务。 就在此前的6月28日,F星通过了地面和应用系统在轨测试总结评审和业务试运行,具备正式业务运行的条件。
4月10日消息,中国气象局在北京组织召开了风云三号F星第一阶段卫星系统的在轨测试总结评审会。相较前序卫星,风云三号F星定量化观测能力全面提升,定标精度提升1倍,在轨将实现八年70000小时连续工作,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数值预报、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生态环境监测和综合防灾减灾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气象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9月23日10时20分,在中国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敦煌场区,无人机接受指令,腾空起飞,抵达任务区域上空,执行星地同步观测试验,并完成数据回传和自动处理,至此,风云卫星无人值守无人机自动定标检验系统完成星地同步自动定标试验首飞,实现对卫星遥感器的辐射定标精度检验。此次试验的成功,标志我国卫星星地同步定标业务进入新阶段。
从此间召开的第十届航天技术创新国际会议获悉,我国正积极推进构建第三代风云气象卫星观测系统。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射2代4型21颗风云气象卫星,目前有9颗星在轨,提供稳定的业务服务。我国风云气象卫星全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新华社)
6月9日消息,中国气象局今天发布消息,风云三号06星及其载荷各项研制和测试工作已全部完成,并通过出厂评审。风云三号06星是风云三号03批卫星的第三颗星,属于上午轨道卫星,预计将于今年8月发射,其发射成功并在轨运行后,将接替风云三号C星在轨业务。该星在确保低轨气象卫星全球成像观测和大气垂直探测业务基础上,以大气定量探测和气候变化监测为主,数据主要用于天气预报、大气化学和气候变化监测业务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