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夯实自然资源管理基础,全面掌握全省45个县(市、区、行委)自然资源底数、底图及国土利用变化情况,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依据,10月29日,青海省全面启动2024年度国土变更调查。 此次调查在“三调”及2023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基础上,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调查举证,通过县、市、省、国家四级核查,全面查清2024年度内各地类、面积、属性及流量变化信息,更新国土调查数据库。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关于开展2024年度青海省国土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青海省2024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实施方案》,从基础资料汇集、实地调查举证、各级审核确认、数据汇总更新、成果共享应用等方面,明确调查工作任务和具体要求。
9月13日,省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专门就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青海省集聚绿色算力人才的十条措施》(简称《十条措施》)进行解读,并同步向社会公开发布。《十条措施》从人才计划、经费支持、安家保障、项目支持、职称评审、服务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含金量足和撬动性强的政策举措。加大人才计划倾斜力度,在“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计划中,设置专门指标用于评选绿色算力人才,评选不受年度限制,以“随到随评、动态入选”方式进行。提供安家保障,对直接引进的绿色算力人才计划入选者,由省政府按层次给予一次性奖金或住房奖励。畅通绿色算力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把数字技术领域的新职业纳入职称评审范围、开展专项评审、采取“一事一议”“专家举荐”等方面,提出职称评审支持举措。实施绿色算力人才引育奖补政策,鼓励引导在青绿色算力领域企事业单位大力开展绿色算力人才引育工作。提供精准化服务保障,制定发放“昆仑英才卡”,绿色算力人才凭卡享受落户购房、子女入学、教育医疗、交通出行、金融优惠等便捷服务。
8月17日,青海省政府与中国联通、阿里云在西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三方将利用青海清洁能源、冷凉气候、战略区位等优势,发挥阿里云人工智能产品生态及创新资源等方面的技术优势,结合中国联通在算力智联网和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优势,打造电算数网一体化产业标杆。
记者从青海省基础测绘院获悉,青海省基础测绘院联合青海省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申报的“实景三维青海建设技术规范”项目,于4月19日被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列入2024年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该项目将为实景三维技术在青海地区的建设提供标准指导。
1月17日,据峰飞航空官微消息,峰飞航空科技自主研发的2吨级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近日在青海完成3000米高高原性能试飞,这是我国首个完成高高原符合性验证试飞的吨级eVTOL。据介绍,V2000CG作为峰飞自主研发的2吨级eVTOL航空器,最大起飞重量2吨,最长航程250公里,巡航速度可达200公里每小时。目前,峰飞正在全面推进其符合性验证试验,在多地同步开展整机符合性试飞。
8月2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与青海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中国移动将青海作为5G建设的重点区域,加快建设全国领先的5G和“双千兆”网络,加大数据中心和算力网络建设,建立规范可靠的容灾备份体系,推动青海灾备能力向周边省份辐射。推动生态环保数字化、产业“四地”数字化、工业数字化转型。推动绿色大数据产业发展,提升数字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为青海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顶层设计、安全能力、运维运营等服务,推动5G+数字乡村建设,协助“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搭建,积极参与“一个平台一个号、一张网络一朵云”建设,推动实现政务服务模式新变革。
7月21日,以“数据产业新发展绿色算力新未来”为主题的青海数据援青暨大数据产业绿色发展峰会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此次峰会共对接全国大数据产业上下游企业60余家,拟签约合作项目14项,总投资额超213亿元。据悉,截至2022年底,青海省大数据中心规模为3.2万标准机架,平均上架率55%左右,现有大数据企业130余家,青海全省大数据产业规模达到109亿元,同比增长32.9%。目前,青海省正在规划建设的大数据中心规模超过7万机架。
7月17日,记者从青海省农业农村厅获悉,由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团队集中整合青海省多次大型土壤调查获得的土壤图件和多重数据,基于UE5开源引擎技术、高仿真数字孪生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与土壤数字化技术结合对青海省全域地理信息进行了三维建模,形成与现实场景一致的数字土壤孪生智能系统,构建了“青海省数字土壤可视化平台”,首次创建覆盖青海省全域的高精度数字土壤,不仅实现全省土壤四级分类系统和典型县土壤分类系统的可视化展示,也实现用数字化和信息化手段“知土识土,用土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