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量子AI硬件部门负责人Julian Kelly日前表示,量子计算机可能能够实现前所未有的技术突破,包括进行尖端物理学的研究,并生成新型数据。他表示:“我们认为大约五年后,量子计算机会迎来一次真正的突破,能够解决只有量子计算机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
英伟达于3月18日宣布,正在波士顿建立一家研究中心,旨在通过尖端技术推动量子计算发展。英伟达加速量子计算研究中心(NVAQC)将整合量子硬件与AI超级计算机,实现“加速量子超级计算”技术。包括Quantinuum、Quantum Machines和QuEra Computing在内的多家量子计算企业将与NVAQC合作,研究团队还将与哈佛量子科学与工程倡议(HQI)、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量子系统(EQuS)等高校的研究人员展开协作。
3月13日消息,量子计算机公司D-Wave宣布,其退火量子计算机在解决复杂磁性材料模拟问题时,性能超越了世界上最强大的传统超级计算机之一,标志着量子计算在现实世界问题上的巨大突破。
3月3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近期该校潘建伟、朱晓波、彭承志等成功构建105比特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处理量子随机线路采样问题的速度比目前国际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千万亿倍,再次打破超导体系量子计算优越性世界纪录。3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发表了这一成果,审稿人认为其“构建了目前最高水准的超导量子计算机”。
谷歌首席执行官皮查伊2月12日在迪拜举行的世界政府峰会上表示,“实际有用”的量子计算机还需要5到10年的时间,“量子时刻让我想起了2010年代的人工智能,当时我们正在开发谷歌大脑,并取得了早期进展。”皮查伊说。
谷歌量子部门负责人Hartmut Neven当地时间2月5日表示,谷歌计划在5年内发布商业量子计算应用。该公司于去年年底刚刚发布了量子芯片Willow。Neven在一份声明中称:“我们乐观地认为,5年内我们将看到只有在量子计算机上才能实现的现实世界应用。”谷歌所说的现实世界应用包括与能源、材料科学及新药研发有关的领域,例如发现可替代的新能源,为电动汽车制造更高级的电池,发现创新药物靶点等。英伟达创始人CEO黄仁勋在今年年初就曾预测,量子技术远非5年就能实现广泛的应用。他预计,量子计算机的实际应用大约还需要20年的时间。
据移动云消息,中国移动近日在云能力中心举行量子计算实验室建设工程开工仪式。未来,中国移动将依托量子计算实验室资源,开放量子算力机时,面向高校、科研院所、国内量子产业联盟及合作伙伴,提供算法创新研究、组件级验证、标准制定及赛事支撑等服务。
12月17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由中国科学家研制的105个量子比特的“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机于2024年12月17日在arXiv线上发表。超过谷歌于2024年10月发表于《自然》期刊的最新进展——72比特“悬铃木”处理器6个数量级,为目前超导量子计算的最强优越性。
当地时间周一,谷歌在官方博客推出了最新的量子芯片“Willow”,称其取得了两项重大成就。新闻稿写道,Willow可以成倍地减少错误,解决了该领域近30年来一直在研究的量子纠错的关键挑战。另外,Willow在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内就完成了一个“标准基准计算”。根据谷歌的说法,即使是如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也需要花费“10的25次方”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这项计算——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宇宙的年龄。
11月19日消息,英伟达与Alphabet旗下谷歌公司组团,正帮助后者设计量子计算处理器。谷歌的量子人工智能(Quantum AI)部门将采用英伟达的Eos超算来加速量子部件的设计。双方合作的理念是,促进要求量子处理器运作的物理学,从而帮助它们克服现阶段的诸多局限性。
7月20日,2024中国量子计算产业峰会暨量子计算开发者大会在广州举行。据介绍,本源量子计算产业联盟成立于2018年。截至目前,产业联盟单位共计102家,其中上下游生产制造联盟18家,应用生态联盟54家,科普教育联盟30家。此次签约加盟的有13家单位,包括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甘肃省计算中心、湖北大学等,涉及通信、航空航天、先进计算、生命科学等领域。
近日,国内量子计算应用企业合肥微观纪元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合肥高投和昆仑资本联合领投。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开展量子计算在生物质相关产业应用及新材料研发及生产的相关部署。
5月16日消息,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广州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其中提到,加快先进算力中心建设。积极规划布局高密度数据中心、边缘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下一代新型高性能数据中心建设,提升数据感知、数据分析和实时处理能力。加快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升级改造,加快完善自主计算产业生态。大力推动广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建设,提供普惠人工智能算力服务、数据服务和算法服务。推进高等级绿色云计算平台及边缘计算节点建设,推动计算生态向移动端迁移。构建垂直领域大模型产业生态,面向工业、医疗、交通、金融、教育、科研等领域,加强行业算力建设布局,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高价值应用场景的先试先行,挖掘一批行业示范应用。加强探索超导计算、量子计算、类脑计算、生物计算、光计算等新型计算技术。
4月25日消息,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向国盾量子交付了一款504比特超导量子计算芯片“骁鸿”,用于验证国盾量子自主研制的千比特测控系统。此款芯片刷新了国内超导量子比特数量的纪录,后续还计划通过中电信量子集团的“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等向全球开放。
英伟达当地时间3月18日宣布推出一项名为“英伟达量子云”的云服务,基于该公司的开源CUDA-Q™量子计算平台,供研究人员在化学、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测试量子计算软件。
据IPO早知道1月23日消息,华翊博奥(北京)量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翊量子”)日前完成近亿元战略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中国移动旗下北京中移数字新经济产业基金独家投资。本次融资将加速助力华翊量子研发制造第二代及第三代离子阱量子计算机,其中第二代产品预计量子比特规模为100-200qubit,第三代产品预计量子比特规模为300-600qubit,均将在2024年陆续发布。
10月11日,中国科学家宣布成功构建了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其求解高斯玻色取样数学问题的速度,比目前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一亿亿倍。业内专家表示,在量子计算机研发方面,中国在超导、半导体、光学等三条技术路线上齐头并进,均处于业界领先水平。
9月22日,联通(甘肃)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公欣波,注册资本5000万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含建设工程施工、云计算装备技术服务、5G通信技术服务、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系统集成服务、工业互联网数据服务、量子计算技术服务、区块链技术相关软件和服务等。该公司由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全资持股,后者为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
8月19日,在2023中国算力大会主论坛上,中国移动携手中国电科发布“量子计算云平台”。这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量子计算云平台,也是业界第一次实现“量子与通用算力统一纳管混合调度”的系统级平台。该发布标志着我国量子计算正在逐步走向实用化阶段。中国电科目前已突破20比特量子芯片设计与制造,9mK级极低温制冷、量子-电子混合算力控制等核心关键技术,成功研制了全自主可控的20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求是》发表文章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文章提到,实施重大科研项目攻关,保障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从根本上保障我国产业安全、经济安全、国家安全。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形成以场景带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的新模式,加快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面向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加快启动实施“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形成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