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出安盛资本完成对北京朗境创新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朗境创新”)B轮投资,本次投资将为企业进一步快速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朗境创新成立于2020年,由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图形与交互技术实验室、北京市虚拟仿真与可视化工程研究中心及智能平行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共同孵化。公司专注研发纯国产自主的AI原生三维空间智能仿真引擎,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完全自主研发3D模拟仿真引擎及工具集的硬科技企业。
4月23日,由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云南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组成的科研团队,利用云南天文台1.2米望远镜激光测距系统,成功探测到我国远距离逆行轨道卫星(DRO-A)单角锥反射器的激光回波信号,测出星地距离约35万公里。这是我国首次实现地月距离尺度的卫星激光测距,标志着我国在深空卫星激光测距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4月23日,在2025年中国航天大会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上,东方空间(山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布向伟表示,当前商业航天产业安全形势严峻,商业航天仍须遵循航天规律守正创新。创新是商业航天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安全是商业航天健康发展的最低红线。对于产业发展,布向伟提出四点建议:一是牢固树立企业主体责任,尊重研制规律;二是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建立和完善商业航天的安全制度和量化标准;三是统筹行政管理归口,面向航班化发射,提前研究和实践相适应的监管方式和制度;四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国有与民营互补,充分利用我国航天近7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和财富,强化转化应用,加快商业航天安全监管体系构建及高质量发展。
4月23日,在2025年中国航天大会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上,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康健表示,航天宏图前瞻布局“女娲星座”,对标SpaceX打造卫星研制、运营、数据处理、终端场景应用和服务的空天信息产业新生态。女娲星座建成后将成为我国在太空中遥感空间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女娲星座是以雷达遥感能力为核心的大型混合式遥感星座,建设目标是全球商业雷达遥感第一星座。女娲星座具备全天时全天候对地观测、物联网、导航增强、载荷托管等能力。康健介绍说,女娲星座计划发射卫星114颗。女娲一期项目(已披露和正在建设项目)54颗,二期计划建设项目60颗。该星座2023年和2024年分别发射4颗星和8颗星;2025年计划发射22颗星;2026年和2027年将进一步融资建设,分别计划发射30颗星和50颗星。
4月21日,群核科技与激光雷达企业禾赛科技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推出机器人仿真训练场景生成新方案。群核科技的空间理解模型SpaitalLM、空间智能解决方案SpatialVerse将与禾赛激光雷达深度融合,实现毫米级3D空间建模与物理属性智能标注,解决机器人高保真数据生成难题。此次合作将显著降低机器人行业仿真训练门槛,打造机器人高保真空间快速训练解决方案。
近日,全国首宗三维空间“交地即交证”项目——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秘书处用地不动产权证书正式核发,标志着深圳率先在全国迈入城市“立体产权”管理新时代。国际红树林中心秘书处用地作为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的核心配套项目,选址于深圳地铁9号线侨城东车辆段顶板顶面上方空间,与下方车辆段形成垂直复合的“空间嵌套”开发模式,是土地立体化管理应用场景的新实践。针对传统二维登记难以精准界定立体权属难题,本项目采用三维确权登记,通过三维表达的方式清晰界定宗地权属界限及范围,直观、立体地反映不动产的空间及属性信息。
在4月18日首届全球“AI+无线电”挑战赛启动仪式上,复旦大学空间互联网研究院正式揭牌。该研究院将聚焦卫星互联网等前沿领域,通过计算机科学、信息通信、微电子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致力于打破传统学科间壁垒,形成创新研究体系,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4月16日,SmartSatellite与DBSPACE公司在马来西亚砂拉越州卓越技术中心(CENTEXS)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推进东南亚地区卫星星座系统的建设与运营。东南亚是“数字丝绸之路”的核心枢纽,此次合作标志着中马两国在航天科技领域的深度协同,双方期待通过本次合作,将中国成熟的航天技术和卫星批量化生产能力与本地化应用场景结合,为区域用户打造“太空新基建”,为本地政府、企业与公众创造更安全、高效的空天信息数据服务价值链。
记者15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由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专项“地月空间DRO探索研究”部署研制的三颗卫星目前已经在地月空间稳定建立百万公里级星间测量通信链路,标志着我国已成功构建国际首个地月空间三星星座,并取得多项原创性科技成果,为我国开发利用地月空间、引领空间科学前沿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4月14日,《杭州市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实施方案(2025年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实施方案》明确,每年设立2.5亿元市级算力券,单家企业每年市级算力券申领(叠加)金额不超过800万元,生成式多模态基础大模型企业可以放宽。支持上城区,重点发展空间智能、AI元宇宙等未来产业赛道。支持拱墅区、临平区,重点发展智能计算、算力服务等产业赛道。
近日,申威睿思与长江空间信息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武汉)(以下简称“空间公司”)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工程信息化、能源智慧化领域展开深度协同,通过人工智能+空间信息技术,为行业数智化转型注入新动能。基于双方技术优势互补,空间公司将依托数字孪生、遥感测绘以及智慧监测等工程技术积淀,融合申威睿思“数据解析-知识沉淀-智能决策”三位一体的“知识数据大脑”智能中枢,共建“AI+空间信息”技术基座。双方将聚焦水利、电力等领域的数智化转型,重点突破气象分析、水文测报、发电调度与决策、电厂经济运行等复杂场景应用,通过整合气象数值预报、水文测报数据与电网调度信息等,构建“水情预测-水库调度-发电计划-流域经济调度”全链条模型,打造智慧水调电调一体化系统,助力实现水电数智化融合。
4月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原则同意自然资源部组织起草的《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到2035年,黄河流域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5921.71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1544.88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9.60万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倍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用水总量不超过国家下达指标。按照“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的要求,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提高空间治理数字化水平。
记者今天(8日)从国家数据局获悉,国家数据局将首度开展企业、行业、城市三类可信数据空间试点,以多元主体协同共创数据价值为牵引,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企业可信数据空间试点,将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上下游企业协同转型的数据流通利用体系。行业可信数据空间试点,重点面向新材料、科技、能源、物流、医疗等行业,将构建高价值行业数据库、知识库、模型库。城市可信数据空间试点,将推动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融合应用,打造一批创新性的数据产品和服务。据了解,可信数据空间是指基于共识规则,联接多方主体,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共用的一种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
航天世景943.95万元中标A包(优于0.5米分辨率卫星影像获取项目1)。
近日,泰瑞数创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完成对北京中发伊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深度战略整合。通过技术协同与资源互补,双方将共同推动国内数字孪生技术从“可视化”向“认知智能”跨越,助力城市与工业场景实现全要素、全周期的数智化升级,为空间智能驱动城市与工业的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中发伊萨深耕工业仿真领域,在复合材料工艺仿真、工程级交互式实时虚拟仿真等领域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其虚拟制造仿真、虚拟装配仿真等技术已在航空航天、船舶等高端场景实现深度应用。
近日,合肥芯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开远实业领投,合肥产投、肥西产投跟投,所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新一代空间智能芯片和产品研发、数智化业务推进以及团队建设的全面升级。芯明智能是一家专注空间智能芯片及产品设计的高科技企业,其自研芯片拥有全球领先的3D视觉感知处理引擎,是目前全球唯一单芯片集成芯片化实时3D立体视觉感知、AI(人工智能)、SLAM(实时定位建图)的系统级空间智能芯片,公司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行业发展,成为空间智能时代的引领者和生态构建者。
3月27日,车载智能空间AIOS全栈技术提供商弋途(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本轮由徐汇资本领投,德宁资本、云启资本跟投,资金将重点投入汽车垂域大模型及智能空间AIOS系统研发,推动量产项目批量交付,领跑车载AI全栈能力商业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