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消息,宁德时代公告,于9月9日与厦门溥泉私募基金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深圳溥泉投资有限公司等合作方签署了《福建时代泽远碳中和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合伙协议》,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之一参与投资“福建时代泽远碳中和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公司认缴出资金额为7亿元,持有基金13.7633%的认缴比例。
8月15日是第二个全国生态日,记者从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了解到,全国生态日上海主场活动在上海长宁区举行。上海市首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启动,涉及综合性区域、产业园区、居民社区、建筑楼宇、企事业单位5大类、共20家单位,包括黄浦区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核心区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等。
8月3日,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环天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筹建的“空间智能感知与大模型应用”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在眉山成立,实验室建成后,将围绕“天府粮仓”的高标准农田监测,分阶段开展天基地基联合的卫星遥感应用能力建设,其中一个重点研究项目是研制全球首颗高精度碳源监测卫星。
大气环境监测卫星、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两颗科研卫星7月25日正式投入使用。两星投入使用后,将对大气环境与陆地生态系统开展监测。
谷歌当地时间7月2日发布年度环境报告。其中提到,该公司2023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达到143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比2019年的基准增长48%,较2022年增长13%。谷歌表示,主要驱动因素是数据中心能耗和供应链排放量增加。 谷歌另外指出:“随着我们进一步将人工智能整合到产品中,减排可能会面临挑战,原因是AI计算强度增加导致能源需求走高,此外还存在与技术基础设施投资预期增长相关的排放。”
5月29日,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202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2.5%左右、3.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3.5%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8.9%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尽最大努力完成“十四五”节能降碳约束性指标。
5月28日,杭州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杭州)实施方案,其中提出,到2025年,“双碳”数智赋能行动取得积极进展,全市能源结构持续优化,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城乡建设、交通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总结凝练形成一批绿色低碳发展经验和模式。到2030年,全面建成全国碳达峰数智治理标杆区、科技引领样板区和制度创新示范区,探索形成产业轻量型城市碳达峰实现路径。
腾讯5月23日公布“碳寻计划”首期终选名单,计划将在未来三年内提供2亿元人民币(约2800万美元)的催化资金。“碳寻计划”首期聚焦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以及基于技术的碳去除。
日前,雷诺集团正式发布未来自动驾驶战略,宣布将与文远知行WeRide在公共交通低碳出行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和探索实践,双方计划于2024法国网球公开赛期间,合作开通往返于赛事场馆与停车场之间的自动驾驶微循环小巴载人接驳服务。
2月21日,工信部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指南中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制定200项以上碳达峰急需标准,重点制定基础通用、温室气体核算、低碳技术与装备等领域标准,为工业领域开展碳评估、降低碳排放等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官微1月7日发布消息称,近日,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会同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工程在轨测试总结评审会。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是全球首颗主动激光二氧化碳探测卫星。经与会专家讨论,一致认为:卫星在轨状态良好,各分系统功能正常,星地一体化指标达到了工程研制的要求。卫星具备应用于行业核心业务的能力,可以投入使用。
11月19日,下一代碳卫星项目在北京召开了“面向碳盘点的下一代全球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项目启动会”。会议进行了“面向碳盘点的下一代全球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工程总师聘任仪式,聘请樊士伟为下一代碳卫星项目工程总师。
近日,2023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在德国慕尼黑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出席大会并致辞。辛国斌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各国减少交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经济社会低碳转型的共同选择。绿色低碳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开放合作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强大动力,供应链稳定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根本保障。中国将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愿与各方一道,持续深化沟通交流,不断加强务实合作,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和交通领域低碳转型,在实现全球碳中和新征程中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发展。
7月2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院长吴一戎透露,中国将于2025年发射下一代碳卫星,可以更高精度、更高效率地监测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