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02时50分,“水利一号”遥感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我国首颗以水利命名的遥感卫星正式升空,为数字孪生水利“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天基”监测增添了新力量。本次发射采取一箭四星,“水利一号”和其他3颗卫星均为太阳同步轨道X波段SAR卫星,轨道高度约522km,分辨率优于0.3m(实验模式)。具备全天时全天候对地观测、高分辨率成像、高精度形变监测、在轨智能处理等功能,将为我国洪涝灾害、突发涉水事件、河湖库水体、水利工程安全监测等水利重要业务和数字孪生水利L1、L2级数据底板构建提供有力遥感数据支撑,进一步提升水利专业监测手段和效能。
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获悉,19日在杭州举行的第五届植被病虫害遥感大会上,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中科空天数字研究院、安徽大学联合发布了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慧眼”天空地植物病虫害智能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空天信息与植物保护理论的深度结合,改变植物保护领域关键国产检测器件缺乏、地理空间信息未能有效利用的现状,为智慧植保提供国产化关键技术,推动我国病虫害监测预警进入数智化时代。
8月20日,自然资源部调查监测司副司长张炳智在自然资源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紧密围绕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和自然资源治理制度体系,加快数字赋能,以推动调查监测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构建自然资源天空地海网一体化信息感知体系和监测网络,提升调查监测工作效能,丰富调查监测数据有效供给,为推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数据保障和技术支撑,夯实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
7月30日消息,中国20家单位最近合作完成天空地多尺度遥感联合试验,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成功获取天—空—地一体化的多源卫星数据、航空遥感数据和地面配套数据,标志着中国遥感技术进入三维定量时代。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7月30日向媒体发布消息说,为研究复杂流域系统中土壤—植被多要素、多维度、多过程的遥感机理与方法,该中心牵头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面向国产卫星的土壤—植被—冰雪三维遥感机理建模与定量反演技术”项目,联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遥感与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陆地水循环关键参量时空多尺度智慧化遥感”课题,近期在滦河流域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御道口牧场等地联合开展“滦河流域天空地多尺度遥感联合试验”。
7月2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在加强生态保护监管方面,我国近年来在提升发现生态破坏问题的能力上下功夫,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部部长 黄润秋:我们充分利用卫星资源、航空有人和无人机、地面固定和移动巡视监测等手段,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质量监测网络。重点围绕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开展生态质量监督监测,提升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截至目前,发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问题5000多个、5个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试点省份生态破坏问题79个。我们通过“绿盾”行动,推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重点问题94.24%已经完成了整改,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重点问题数量和面积实现了“双下降”,基本扭转了侵占破坏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