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球时空智能大会
5月21-22日 北京
大会公布多个论坛及活动议程
邀你一起  探索未来

搜索中心

耗资5亿历时10年,全球首颗P波段合成孔径雷达(SAR)遥感卫星——Biomass卫星发射

分享至

4月29日09:15(UTC时间),一颗承载着全球森林碳监测希望的卫星将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升空。它是欧空局(ESA)倾力打造、历时十年研发、投入5亿美元预算的全球首颗P波段合成孔径雷达(SAR)遥感卫星——Biomass卫星。作为ESA地球探索者计划中的重要一环,Biomass的使命远不止于拍摄地球表面,而是要为全球森林碳储量带来前所未有的系统性、动态化、可验证的数据。

高效能低成本 我国新型合成孔径雷达三维成像技术发布

分享至

我国科研团队开发的新型合成孔径雷达(SAR)三维成像技术4月9日正式发布。此项技术可大幅减少SAR三维成像所需的数据采集量,同时提升成像精度,将为遥感测绘、灾害监测等提供有力支撑。据介绍,SAR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受天气和光照因素影响,具有全天时、全天候优势。然而,此前国内外采用的SAR三维成像技术体制主要依赖孔径扩展以获得第三维信息,导致数据采集周期过长,或观测通道多、硬件系统复杂等,严重制约了SAR三维成像的应用和推广。

阿联酋成功发射首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

分享至

阿联酋穆罕默德·本·拉希德航天中心当地时间3月15日宣布,已成功从美国加州发射首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Etihad-SAT。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可在任何天气条件下提供高分辨率地球观测图像,在环境监测、自然灾害管理、智能农业、海上航行等领域提供支持。穆罕默德·本·拉希德航天中心领导层强调,此项目标志着该航天中心在太空技术上的重要突破,符合阿联酋通过知识转移和技术本地化提升国家太空能力的战略目标,该成就增强了阿联酋在全球航天领域的地位,并为未来太空探索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安徽雷图科技合成孔径雷达研制生产基地正式建成

分享至

近日,合肥高新区企业安徽雷图科技有限公司,合成孔径雷达(SAR)研制生产基地正式建成。该基地位于中科卫星空天信息产业基地,采用全自动化生产线,具备年产100套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生产能力,预计8月底正式投入生产。

阿联酋成功发射首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

分享至

据阿联酋通讯社8月17日报道,阿联酋人工智能地理空间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Bayanat)和阿联酋卫星通信公司(Yahsat)联合宣布,成功发射了阿联酋首颗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目前,卫星已成功与地面建立联系,初步运营工作已经开始。 据报道,这颗SAR卫星能够提供高精度的持续监测解决方案。与传统的光学成像卫星不同,SAR卫星可以在任何天气条件下、白天或夜间拍摄图像。 这颗卫星是阿联酋2023年启动的地球观测航天计划的最新成果,该计划旨在通过开发低地球轨道SAR卫星群,建立国家级遥感能力。

我国首个多基线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全球测绘系统成功在轨应用

分享至

近日,我国“宏图一号”商业遥感卫星搭载的、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研制的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在国际上首次获得星载单航过多基线干涉SAR高精度地形测绘数据产品,标志着我国首个多基线干涉SAR全球测绘系统成功在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