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中心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推出北斗5G无缝定位模型 提升城市定位精度

分享至

2月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研究团队提出城市环境北斗+5G组合无缝定位模型,该技术通过融合北斗与5G信号,解决了城市场景中定位性能不稳定及室内外切换不平滑问题。据了解,该模型引入双阈值门限机制,结合卫星信号高度角变化及载噪比参数,可动态识别复杂遮挡环境,提升多场景下的定位精度。此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35年前发展规划》明确,下一代北斗系统将构建高中低轨混合星座,并推动与其他定位技术融合,目标在2035年前实现米级至分米级实时高精度服务。

阿里云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发布国际首个“月球科 学多模态专业大模型”

分享至

8月29日,在2024数博会上,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与阿里云联合发布国际首个“月球科学多模态专业大模型”(简称“月球专业大模型”)。该大模型基于阿里云通义系列模型构建,目前在月球撞击坑年代和形态判别上,准确率已达到80%以上。

中国科学院空天院院长吴一戎:积极培育空天信息、商业航天等产业生态 释放数字经济新动能

分享至

7月8日,在2024空天信息大会暨数字地球生态峰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院长吴一戎致辞时表示,空天院组建了空天信息领域学科最齐全、规模最大的研究机构,形成了空天信息领域全链条的科技创新布局。中科星图作为空天院控股的国有上市公司,是我国空天信息产业和生态建设的排头兵和先行者。空天院积极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培育空天信息、商业航天等产业生态,释放数字经济新动能。

中国科学院专家:初步计划于2026年发射探日卫星“羲和二号”

分享至

第十届航天技术创新国际会议正在上海举行。中国科学院相关专家表示,在“羲和号”卫星成功发射的基础上,我国将重点推动实施日地L5太阳探测工程,初步计划于2026年发射“羲和二号”卫星,发射后将探索太阳活动区磁场的起源、演化和研究太阳爆发对地球的影响。除了对太阳的探索之外,我国探月工程也在稳步推进中。今年,我国宣布中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启动实施。在本次会议上,航天专家带来了关于月球火山熔岩管道洞穴的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该洞穴对于后续建设月球科研站的用途与可行性。

中国科学院卫星数字化技术重点实验室揭牌成立

分享至

9月1日,中国科学院卫星数字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在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举行。重点实验室计划通过五年努力,攻克一批“卡脖子”问题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基础研究能力显著提升、卫星数字化技术超前引领,有力支撑重大任务的实施。通过十年努力,引领空间体系化数字化建设与高效能应用发展,在航天强国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我院全称和简称均为“中国科学院

分享至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7月11日向全院发送了关于我院简称的相关通知,部分内容如下: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关于印发国务院机构简称的通知》(国办秘函〔2023〕18号),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对我院简称作了修订,修订后简称为中国科学院。请各单位、各部门知悉,并在工作中使用。 按照通知要求,我院全称和简称均为“中国科学院”,在今后的网站和新媒体内容发布时,请大家统一使用“中国科学院”。特此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