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危机时刻的智囊团——记清华大学一科研团队

“不是在外地出差,就是在去外地出差的路上。”这是清华大学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科研团队最真实的写照。这个由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范维澄院士带领的团队凭借“突发事件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成果亮点

  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范维澄院士等完成的“突发事件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项目,创新地提出了“应急三角形”理论模型,构建了突发事件应急平台数据库和应急软件系统,创建了“应急一张图”多方实时协同会商技术,研制出成套化现场应急监测预警与指挥装备,在技术上实现了我国应急平台体系的大系统集成创新。该项目成果已广泛应用,提升了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在抗震救灾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应对中效果突出,社会效益显著。

  “不是在外地出差,就是在去外地出差的路上。”这是清华大学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科研团队最真实的写照。这个由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范维澄院士带领的团队凭借“突发事件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当获奖的喜悦尚未来得及充分表达,一些团队成员又匆匆奔赴外地,继续忙碌工作。

  巨大灾害迫使他们与公共安全研究结缘

  范维澄最早从事的是火灾科学与安全的研究,而促使工程热物理专业出身的他走上火灾研究道路的,是上世纪80年代末发生在大兴安岭的那场特大森林火灾。火灾带来的巨大损失和抢险救灾工作中的种种困难通过媒体的报道展现在范维澄的眼前,深深触动了他。正是从那时开始,范维澄走上了公共安全研究的道路。

  经历过2003年的非典事件,公共安全问题得到全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2004年初,清华大学成立公共安全研究中心,范维澄出任中心主任。“从火灾研究到公共安全研究,对我而言是把研究的领域拓展了。”范维澄说。

  从事公共安全研究,范维澄认为“既要做智库,也要做实践者”。因此,他带领的研究团队不满足于出想法、出主意,而是率先进行实践。他们发现,当国家在组织体系上建立了应急管理机构,在预案体系上构建了国家应急预案体系的时候,还需要一套技术手段和装备辅助管理部门实施应急预案。于是,从2004年开始,他们构思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平台的技术原型系统,这套软硬件相结合的技术系统正是此次获奖项目的起源。

  正是基于这一实践,范维澄及团队成员们更有信心了,他们按照相应的具体需求研发充实突发事件应急平台体系的技术与装备,为处置一系列突发事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应急地理信息系统在抗震救灾中派上用场

  2008年5月15日,汶川地震发生3天后,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副院长袁宏永教授就带着两名助手,携带他们研发的便携式应急平台系统和应急地理信息系统紧急赶赴四川,协助开展救援工作。两天后,又有两名团队成员携带应急平台资源调度、辅助指挥和值守应急系统增援。

  在灾区,袁宏永一行利用他们研制出的刚刚进入测试期的“应急平台体系综合应用系统”,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直接的技术支持。

  他们还利用应急平台应用系统汇总来自各个部门的数据,支持抗震救灾的统筹调配和预警工作。

  2010年,青海省玉树州发生地震的当天下午,团队成员、博士后文仁强就携带“应急现场工作平台”和“在线会商系统”奔赴灾区,支援抗震救灾工作。通过现场工作平台的数字影像采集系统获取的大量震后灾情信息与影像资料,通过现场工作平台汇集,使决策部门能够及时掌握灾区现场情况。同时,应急平台综合应用系统迅速生成方案、专题图和“5·12”汶川地震案例,直接为抗震救灾总指挥提供决策支持。

  出差和熬夜成团队“家常便饭”

  “我们有一个统计,2010年出差最多的在外地呆了337天。”年轻的团队成员孙占辉副教授说,“我们这些做技术支持的年轻人一年的飞行里程大约能达到六七万公里,袁宏永老师一年飞了8万多公里。”出差和熬夜,是这个科研团队最普遍的工作状态。

  身为团队负责人的范维澄同样常年奔波在各地,为诸多有需求的地方和部门提供指导。作为一个比较新的独立的领域,公共安全问题越来越为国家和公众所重视,这让范维澄在奔波的辛苦中感受到极大的鼓舞。

  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不分时间地点的,往往任务急迫、工作量大,这使得出差和熬夜成为所有团队成员的“家常便饭”。团队里年轻人多,好几位都是刚刚有了孩子,由于经常出差和熬夜工作,无暇顾及家人。“家里的老人和孩子都由爱人照顾,我们就在外面全力地完成科研项目,因为我们这个项目有很大的社会需求,对国家、社会安全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必须尽全力完成好!”孙占辉说。

  如今,覆盖全国的突发事件应急平台体系正在建设之中,范维澄及其研究团队忙碌而辛苦的工作还将继续,而他们的工作也必将为提高突发事件处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为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作出更多实实在在的贡献。(刘蔚如 杨晨光)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