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记者:“天地图”测试版开通以后,有用户反映存在数据不够清晰、网页浏览速度较慢等问题,请问这些问题在新版的“天地图”中是否得到解决?谢谢。
闵宜仁:2010年10月21日,“天地图”测试版上线之后,在我们只开通中文版的情况下,已经得到了来自全国210个国家和地区近三千万人次的访问,应该说总体效果还是良好的。当然,正如刚才记者所说的,有不少用户对这个测试版中的一些问题,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也进行了非常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并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相应问题做了进一步改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数据内容方面,按照公开地图表示的有关规定,提高了“天地图”有关数据的精度,增加了全球范围英文地名的标注,增加了九到十级的影像和国家行政区划要素的服务。中国范围内的数据,增加了支持路径规划的导航数据,10个县级市建成区的15-18级的影像,我国海域的9-14级的影像,部分城市的热点三维的影像,还增加了二百多万条地理地址数据,3万公里的道路数据。
第二,在数据更新方面,我们更新了全国13-18级的地图数据,用的是2010年的冬季版数据,更新了12个城市的15-18级的影像,也修改了全国范围的40多个县级以上的行政地名,以及部分区域的1万余条标准地名的结构,特别是对全部数据进行了配图效果调整。
第三,在功能完善与扩展方面,我们修改了三维的插件、地名查询结果的表示、距离与面积的量算、页面初始的加载、用户反馈的意见、二次开发说明等功能存在的问题,新增了驾车路线查询、中英文地名切换、图例说明、分类搜索定位等功能。
百闻不如一见,正式版的表现如何,请我们的网民和媒体记者们自己上网看一看。当然,可能还会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希望你们能够及时反馈意见,我们将尽快进一步修改完善,把“天地图”越办越好。谢谢。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我们知道地图是要经常更新,请问“天地图”怎么样保证数据更新的快速和权威?谢谢。
闵宜仁: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是个很专业的问题,既是网民很关心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测绘工作者追求要解决好的问题。确实,由于我们地理环境位置无时无刻都在发生变化,今天是平原地区,明天可能就是楼群,今天是山路,明天可能就是高速公路,所以对于测绘工作来说,及时准确地描述地理位置,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工作。“天地图”的生命力也在于数据的现势性和准确性,今后我们将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来保证“天地图”数据的及时更新和权威可靠。
一是继续发挥我们测绘系统和企业的地理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分发的基础骨干网络的优势,大力推进“数字省区”和“数字城市”的建设,进一步丰富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同时,加快发展无人飞机的遥感系统,系列的测绘卫星和航空遥感系统,不断提升遥感影像数据的精度和质量,为“天地图”的更新打好基础。
二是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和技术手段,加强与民政、交通、水利等有关部门的信息资源的共享,通过及时获取有关部门提供的专题信息来更新“天地图”的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三是按照全民办网站、全民办测绘的思路,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用户利用信息上传的功能,及时更新地理信息,全面提高“天地图”数据的现势性。谢谢。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天地图”网站同其他同类型的网站相比,它的科技创新体现在哪儿?谢谢。
闵宜仁:这是一个非常技术性的问题。“天地图”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网站,它涉及到遥感、导航定位、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其核心软件叫GeoGlobe,得到了国家“863”和“973”科研计划的支持,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天地图”的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开发了一套地理信息服务系统的软件,在空间数据建模、数据压缩传输、可视化表达和分布式异构数据集成服务等关键技术方面实现了多项突破和创新,实现了基于互联网的分布式多源异构空间信息的高效集成、连续多尺度的无缝可视化服务。
二是创建了分建共享的服务技术模式,开发了10类标准服务接口和超过1000个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用户可以利用标准服务接口调用“天地图”地理信息服务,并利用编程接口将“天地图”的服务资源嵌入到已有系统中或搭建一个新的应用系统。
三是建立了支持海量空间数据在线服务的服务器集群系统,实现了广域网分布式多服务器并发访问与协同调度技术创新,形成了满足每天1000万个页面浏览访问的能力。
中国测绘界的两院院士对“天地图”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是个高科技、高性能、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系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力争让“天地图”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品牌。谢谢。
香港文汇报记者:我们知道去年国家测绘局对互联网的地图服务提出了一个资质的要求,并且把申请的最后期限定在了今年三月底,请问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多少家企业提出了这个申请?其中包括多少家外企?另外到现在为止一共有多少家企业已经通过了审批,外企又有哪些?谢谢。
宋超智:谢谢记者的提问。为了促进我们国家互联网地图服务有序健康地发展,维护广大网民的合法权益,引导地图服务网站能够正确地刊登、发布和使用地图,国家测绘局从2010年开始对提供互联网地图服务的网站实施了准入制度。截止到目前,已经有100多家互联网地图服务网站获得了这个资质,还有近100家正在向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了资质申请。获得资质的或者正在申请资质的地图服务网站目前占到应申请单位总数达到了50%以上。其中诺基亚联新互联网服务网站,这是一个合资公司,已经获得了互联网地图服务的甲级测绘资质。上海的美斯恩网络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微软公司和上海的联合投资有限公司成立的合资公司),目前已提出申请甲级测绘资质,正在审查之中。
日本共同社记者:我的问题是关于Google地图的,Google地图是否已经向测绘局提出了申请?“天地图”和Google地图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宋超智:谢谢您的提问。中国的互联网服务市场应该说是一个平等、开放的市场,在中国境内从事互联网地图服务活动的单位,应该遵守中国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法获得互联网地图服务的资质。可以说,由“天地图”公司推出的在线地图服务网站和其他互联网地图服务网站应该说是一样的。目前“天地图”公司已经获取了互联网地图服务甲级测绘资质。“天地图”和其他互联网地图服务网站一样,都是平等的。
中国新闻社记者:目前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国家测绘局将采取什么措施促进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谢谢。
宋超智:谢谢您的提问。近年来,地理信息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不管在国际层面上还是在我们国内,应该说呈现出了高速增长的势头。从国际的层面上来看,每年的增长率大概是在20%左右,我们中国大概在25%的递增率上。而且这个发展的势头在今后一段时间里还会呈现出继续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推动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是国家测绘局的重要职责,近年来,国家测绘局一方面在加强政策引导上,第二方面是在示范带动上,切实为繁荣地理信息产业做好服务。
这几年来,重点做了三件事:一是着手和相关部门制定有利于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为产业的发展创造和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二是搭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构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国产高分辨率的测绘卫星的发展,支持鼓励国家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区的建设。三是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立项实施,在诸多领域里实现了一些重大突破。
下一步也要集中做好三件事:一是围绕着转方式、调结构,不断地创新产品和服务,努力扩展地理信息服务应用领域,大力发展诸如网络地图、影像地图、商务休闲地图等实用、好用的地图产品,并且重点发展车载导航等位置服务,增强通过手机或者电视等媒介提供地理信息服务的能力,不断适应新的需求和新的市场。
二是大力推进地理信息产业园区的建设。通过地理信息产业园区的建设,不断适应地理信息产业需要集群、需要集聚发展的新特点,为转方式、调结构作出积极的贡献。
三是继续实施测绘“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通过信息资源、技术等要素,支持地理信息产业和企业加快发展,形成一批在国际上能叫得响的民族企业和知名品牌,以此来推动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尽快融入到世界的大环境里面去。谢谢。
新华社CNC记者:我们知道提供在线的地图服务的投资和运行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以后“天地图”经营的模式是怎么样的?会不会向公众或者用户收费?谢谢。
闵宜仁:谢谢你的提问。“天地图”主要是按照政府主导、企业经营的原则,由国家测绘局监制,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管理,天地图有限公司运营。采取这种方式目的主要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整合地理信息资源,同时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各方面的优势力量,形成合力,促进“天地图”投入的多元化,共同把“天地图”建好、管好、用好。具体来说,“天地图”运营将着眼于互联网地理信息与地图服务的市场,提供有别于现有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企业的差异化服务,定位于基础地理信息的提供商,并且利用“天地图”庞大的数据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优质和丰富的体验,从而逐渐扩大用户群,探索形成自身的商业模式。
关于“天地图”收费的问题,“天地图”网站是定位于公益性的服务网站,免费向公众提供各种地图查询浏览、公益性的开发应用等服务。但经营性的企业利用“天地图”的服务接口、API进行增值开发服务,需要得到“天地图”的授权,可能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
比如商业的地理信息服务网站只需缴纳少量的服务费用,就可以在“天地图”的基础上进行专题信息的加载、增值服务功能的开发,省去了处理、维护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承担底层地理信息服务的高昂成本,大大降低开发商业地理信息应用系统和网站的成本和周期。谢谢。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