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武汉大学一项空间信息973计划项目通过验收

10月30日至31日,包括宁津生、陈俊勇、李德仁、李小文、刘经南5名院士在内的专家组,对武汉大学完成的973计划项目“对地观测数据-空间信息-地学知识的转化机理”进行了课题验收。

  10月30日至31日,包括宁津生、陈俊勇、李德仁、李小文、刘经南5名院士在内的专家组,对武汉大学完成的973计划项目“对地观测数据-空间信息-地学知识的转化机理”进行了课题验收。该项目以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龚健雅教授为首席科学家,包括6个课题。专家组对各个课题取得的诸多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各课题均圆满完成了计划任务,实现了预期目标,同意通过验收。

  该项目由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共同承担,围绕研究项目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经过5年深入研究,在天空地一体化时空基准框架下,建立了严密的遥感成像几何物理模型,提出了从遥感数据中自动化、实时化提取空间信息以及转化为地学知识的理论和方法,为空间信息和地学知识的网格化服务提供理论支持。

  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的高精度定轨定姿及遥感影像的高精度定位方面,其研究成果将卫星定轨精度提高到3-4厘米,使卫星编队的相对定轨精度达到2-4毫米,使星敏定姿精度达到3-5角秒,将遥感对地目标直接定位精度从300多米提高到20米以内。研究成果不仅在我国重大科技专项“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和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陆态网络”工程中得到初步应用,而且还可以在后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工程化建设、高精度时空基准、精密定位与导航、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低轨遥感卫星精密定轨、“927工程”的海岛礁测绘等方面提供高精度时空基准,并为相关测绘平台提供高精度定位。

  在开放式虚拟地球集成共享理论方法方面,其研究成果解决了多源多时相空间数据管理、调度、传输和集成方面的关键问题,研制的GeoGlobe不仅具有通用虚拟地球高效管理和浏览全球海量空间数据的能力,而且具有多种异构虚拟地球数据共享、互操作以及与网络服务软件聚合等重要创新特色,成为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的基础平台。

  在地学知识计算和发现方面,该项目提出的点过程时空异常模式的提取模型,基本奠定了空间点过程异常提取的理论基础,成为当今国际上空间格局挖掘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并在国际上率先解决了“任意形状时空耦合点过程异常的提取”的难题。

  该项目的各项研究成果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700余篇(其中SCI收录128篇),获得国家级奖励11项,培养博士后12名、博士62名、硕士216名。

  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教育部科技司、湖北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武汉大学副校长李斐等出席验收会并致辞。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等参加了会议。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