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深空探测的目光已投向距离地球更远的星体——火星,10月21日在北京航天城举行的主题为“火星探测”的第三届中国空间技术论坛透露,目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以“嫦娥一号”卫星平台为基础,综合应用月球探测一、二期工程技术,已经研究并提出了中国自主火星环绕探测的技术方案,有望最早在2013年11月实现首次火星探测器发射。
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叶培建指出,中国在顺利实施绕月探测,并按规划启动后续“落月、采样返回”任务的同时,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开展进一步走向深空的航天活动是中国未来航天领域发展的必然选择,月球是深空探测的第一步,而火星探测是行星际探测的开端,深空探测的下一个热点目标应是火星。中国通过自主研发火星探测器,可突破自主导航定位、2-3个天文单位距离的测控通讯、火星环境工程参数等深空探测共性关键技术,并获取大量科学成果,这一步也是中国未来深空探测规划中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
中科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月球应用科学原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说,“探测现在火星生命活动的信息”、“探测与研究火星的演化以及与类地行星的比较研究”、“探讨火星的长期改造与今后大量移民建立人类第二个栖息地的前景”是火星探测三大科学任务,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的科学目标则包括火星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火星表面矿物岩石分布调查和资源分析、火星表面和大气中的水或水冰探测与研究、火星物理和大气层探测等4个方面。
“嫦娥二号”卫星总设计师黄江川介绍说,基于“嫦娥一号”卫星平台的现实基础和“长征三号乙”火箭的发射能力,通过对火星探测器的变轨能力与运载发射能力等因素的研究,如果一切顺利,中国有望在2013年11月实现首次火星探测器的发射。其任务规划如下:运载火箭直接将探测器送入地火转移轨道,在地火转移轨道上需经历约10个月的星际飞行,其间经过2-4次中途修正,最后实施火星轨道捕获;火星捕获后,探测器进入环绕火星运行的大椭圆轨道,在之后1-2月内,探测器对捕获后的轨道进行调整,最终形成使命轨道,并在此轨道上开展为期1-2两年的火星探测。
他认为,与国外近年来的典型火星探测器如“火星全球勘测者”、“奥德赛”、“火星快车”等进行比较,中国自主火星探测技术方案在载荷承载能力、探测精度、科学目标等方面均达到较高水平。
中国空间技术论坛创办于2005年,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国空间技术领域常设性高层论坛。
我国火星探测科学目标
1、火星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
2、火星表面矿物岩石分布调查和资源分析
3、火星表面和大气中的水或水冰探测与研究
4、火星物理和大气层探测 (钟欣)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