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2012年底 “数字太原”成果应用实现全社会覆盖

10月12日,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组成的“数字城市中国行”大型宣传报道采访团来到太原,就“数字太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和应用情况进行实地采访。

  10月12日,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组成的“数字城市中国行”大型宣传报道采访团来到太原,就“数字太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和应用情况进行实地采访。

  太原市是全国第一个被国家测绘局授予“全国数字城市示范市”称号的城市。2006年5月,太原市正式开展“数字太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的申报工作。2007年4月,“数字太原”被列入国家“数字区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示范工程”。从2007年到2009年,经过近两年的努力,项目完善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新建了数字太原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形成了基础测绘数据集、公共平台数据集、公众服务数据集,开发了太原市基准地价查询系统、环境监测地理信息系统、人防地理信息系统、药监局信息服务系统、地理信息公众服务系统等五个应用示范系统,初步建立了地理信息更新维护及地理信息公共平台运行服务保障体系。2009年7月15日,项目顺利通过国家测绘局组织的验收,成为全国第一个被国家测绘局授予“全国数字城市示范市”称号的城市。2010年8月,太原市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引入物联网技术,促进了地理信息数据的智能化、快捷化应用。到2012年年底,“数字太原”成果应用将实现全社会覆盖。

  据太原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张宝玉介绍,数字太原地理空间框架项目研制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型地理信息系统管理软件,研制提炼的8项技术标准;率先提出的公共平台的在线调用、零码组装、二次开发、在线服务和地名图典五种应用模式,为国家数字城市建设提供了借鉴和示范,得到了国家测绘局验收组的肯定。“数字太原”地理信息公共平台集成了经过保密处理的多尺度、多分辨率地理空间数据,依托政府专网和互联网发布,具备专题信息加载、查询统计、空间分析、二次开发等功能。在平台上可以将太原自然、社会、经济、人口、环境等信息进行有机整合,各部门通过政府专网对综合信息进行交换,避免了重复投资和建设。基于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开发的国土资源、环保、人防、药监及公众服务五个应用示范系统运行以来,在提高政府部门建设、管理城市的效率和水平、打造绿色生态城市、服务大众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太原市数字城市已经在10多个领域进行了初步应用。环保监测系统,主要用于污染源在线监测、空气质量检测和烟尘视频远程监控;基准地价系统,满足公众对基准地价及宗地信息的查询需求;药监局信息服务系统,加强了药品在生产、流程与销售等环节的监督管理;人防地理信息系统,把地理信息、人防信息、三维立体模拟显示有机融为一体,实现科学、直观管理;数字城管系统,形成“大城管”格局和“一站化”业务模式,实现了城市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应用;公众服务系统,涵盖了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12大类、107小类信息,用户点击鼠标即可查询;气象预警系统,实时收集67个区域自动气象站点资料,实现市、县、乡、村四级精细预报;天眼工程系统,通过合理布设视频监控,为公安机关提供帮助;地眼工程系统,将五大地下管网进行科学数据整合,实现可视化、人性化管理,为事故处理提供准确的地理信息资料。

  太原市副市长吉久昌表示,数字化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加快了各项工作的反馈及推进速度,在城市功能、城市安全、城市管理、城市经营等方面作用巨大。太原市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数字太原”的推广应用,全面提高测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有效地提高城市的信息化水平和社会管理水平,方便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

  随后,采访团还将赴河南郑州、广东惠州等城市进行采访。(张琼)
 

  延伸阅读:“数字城市中国行”会议召开 宣传活动9月14日启动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