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是国家版图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反映国家的主权范围,具有严肃的政治性、严密的科学性和严格的法定性。在使用上,社会上也出现了好多“问题地图”,严重损害了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自然资源部相关负责人接受总台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这些“问题地图”,将继续强化监管,不留死角。
自然资源部表示,依托各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目前已经实现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地图监管联动。近两年,各地依法查处问题地图案件100多起,排查问题地图线索89000余个,涉及进出口地图、互联网地图、期刊杂志登载的地图、教辅地图等。
就在不久前,地方自然资源主管部门配合宁波海关在出口货物中查获23500件地图产品,存在未履行地图审核程序、错绘国界线、漏绘重要岛屿等问题,目前已依法处理。
对于“问题地图”专项整治,自然资源部将继续强化对地图的监管和日常巡查力度,继续对进出口地图产品、国内外各大企业官方网站使用的地图,以及互联网站、影视剧等使用的地图重点监管。
2021年共发现互联网"问题地图"近1.8万张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普及,互联网中的“问题地图”也不断涌现,它比纸质的“问题地图”危害更大。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共发现近18000张互联网“问题地图”。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地图从纸质单一载体走向多元立体载体,导航电子地图、互联网地图已经深度融入大众生活。目前,互联网地图内容越来越丰富、更新越来越快、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国内主要互联网地图服务日均位置服务请求超1000亿次。
对此,自然资源部还专门研发部署了上下联动的互联网地图监控系统,设置国家级节点1个、省级节点31个,对2万余个网站开展日常监控。数据显示,2021年国家级节点全年推送地图图片13.4万余张,鉴定发现“问题地图”4700余张;各省级节点全年推送地图图片24.6万张,发现“问题地图”13000余张,均依法进行了处理。
自然资源部还要求互联网地图服务企业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地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坚守地理信息安全底线,加强自律,依法送审相关互联网地图。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