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的西方国家迈着大步跨进汽车工业时代时,1910年,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上海,汽车牌照只发放了151块——连汽车都是进口的。
历史车轮滚动了一百多年,2022年的4月3日,比亚迪宣布,自今年3月起停止燃油汽车的整车生产,未来将专注于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业务,成了全球首家“断油”的企业。
有媒体称,新能源国产新锐品牌如今已打开未来的大门,正努力夺回市场份额:“这与刘翔在田径场直线跑道上首次夺冠,黄种人第一次打败黑人和白人的意义差不多。”
早先,王传福凭着电池挤上了新能源时代的早班车,坐了多年冷板凳,今天终于来到了商务舱。
凭借电池入局新能源
4月1日,在潍柴动力2021年度业绩发布会上,潍柴动力董事长兼CEO谭旭光语出惊人。
谭旭光说,辅助驾驶是希望,特定环境可实现,但自动驾驶纯属忽悠。他还说,这几年新能源行业比较热闹,“我对热闹的定义就是一窝蜂上了,然后会无序竞争,新能源的整车,特别是乘用车,将会出现一次灾难性的产能过剩。”
“你们听老谭的,我这话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不是乱说的”。
老谭可能的确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但国内也早有人一脚踏进新能源赛道。
2003年,马斯克创办特斯拉,上演硅谷小子大战底特律巨头的故事。在此之前,有两个中国人就看准了新能源汽车的赛道。
曾在奥迪有过多年工作经验,后担任中国科技部部长的万钢,早在2000年就上书国务院,建议发展新能源汽车,在造车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另一个早早下手的就是王传福。
1995年,王传福带着借来的创业资金和20多个员工在一家破旧厂房内生产手机电池。不同于引进昂贵的生产线,比亚迪从头到尾都是自主开发研制产品。除此外,他们在工艺、原料和质量控制、降低成本等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很快,比亚迪就靠薄利多销打造了锂电池生产线,并成为摩托罗拉、诺基亚、TCL的手机电池供应商。2002年,比亚迪赴港上市,一年后超越日本三洋成为世界电池之王。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