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网讯,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自然资源部、应急管理部等九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了《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121-2035年)》(下称《规划》)。规划指出,到2025 年,“天空地”一体化自然生态监测监管网络基本建立,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重大工程建设监管能力显著提升等。
根据规划,未来将构建重大工程监测监管系统,依托自然资源“一张图”与国土空间信息平台、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大数据管理,实现生态保护修复信息系统管理、集成展现和深度挖掘。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 台为基础,构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监测监管专题应用,提供生态 保护修复工程信息汇集、监测预警、绩效评价、智能辅助、信息 共享等核心功能模块,持续丰富信息获取和共享渠道,通过设立端口,对接各部门、各行业相关数据,推进各类数据共建共享, 构建国家-地方互联互通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监测监管平台。
规划指出,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关键技术攻关。建设海洋遥感监测标准体系。建立健全遥感监测标准和数 据质量管理规范,形成可操作性强、技术标准统一、工作流程规 范的标准和规范体系,提升海洋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业务的规范化 和数据质量;完善生态气象监测标准体系,制定和完善遥感监测、大气 成分观测、大气本底观测、生态气象观测装备及观测技术方法等相关技术规范或标准,健全生态气象监测标准体系等。
规划还提出,加强林草生态网络感知信息化建设,按照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体系、建设林草资源“一张图”的总体思路,不断优化提升林草生态网络感知应用水平,提升各类林草业务动态感知、 泛在互联、智能应用、精准服务、应急指挥能力,为林草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 有效支撑;健全海洋生态监测网,提高大时空尺度监测能力及典型生态系统集中区精细化监测、配套室内测试分析能力,强化在线监测设备应用,形成以海岸带为重点、覆盖管 辖海域的岸海空天一体化监测体系。完善海洋生态监测评价系 统。开展海洋微塑料等新型污染物的长期监测,升级生态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此外,生态气象监测评估能力建设。加强冰冻圈综合观测,实现积雪面积与深度、冰川面积与物质平衡量、多年 冻土区活动层厚度等要素自动化连续观测,发展卫星、无人机、地面等遥感协同监测能力,构建多圈层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气象 综合观测体系,提升生态气象观测数据应用水平。建设和发展与 生态气象监测相适应的计量保障能力,提高遥感类、大气成分类 观测装备计量能力。建立健全生态气象监测质量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