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航天总融资额近80亿元,长光卫星累计融资超24亿元.....
隐匿在这一串数字背后的,还有一群缺乏资金的民营航天初创企业的落寞。
从2014年民营商业航天领域第一家企业问世,到这一赛道逐渐成为资本的新宠。抛开有重金傍身的头部企业,那些在赛道上艰难求生的小企业还在寻找破局的答案。
错失风口
“以前天使轮、 Pro级别的资金还比较活跃,18年赶上行业的一波大浪淘沙”,那一年开始创业的某商业航天项目负责人王亮(为化名,下同)着实感受到了融资的艰难。“我们已经成立三年了,到现在还没有拿到真正的风投,都是合伙人自己出资投入,同时申报一些相关的项目或者参加一些比赛获得资金,还是比较艰难的。”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商业航天探索者,世域天基通信CEO郭正标在回忆16年创业初期时表示,当时早一批的商业航天公司最初也都是从概念或者PPT开始。“但是他们是资本圈子里出来的,从资本基因上来说,更容易获得投资。”
某种程度上,当时商业航天的早期融资站在了国家金融体系发展的风口。2015年以前,互联网金融作为国家产业长远发展的重点扶持对象。2015年7月开始,央行等十部委联合发文,加紧相关的政策监管。
当时,一些要募资的P2P公司开始寻找创新项目,便有了和商业航天公司的合作。有业内人士表示,“即使后来P2P公司暴雷,但借助早期阶段一些比较灵活资金的航天创企成长起来了。”
错过早期通过互联网金融、数字货币信息发展起来的机会,不少公司尝到了一些苦头。郭正标称,“我们不是资本圈子里面出来的,早期创办过互联网公司,那个时候也没拿到多少钱。”
后来,商业航天领域的第二波创业——有行业工作经验的体制内专家带着创始团队出来创业了。“我们也去引进了一些人才,开始做一些产品。这个时候,人家又会讲,有的公司卫星都发了、火箭都测试了,你们现在还没有发过卫星。”郭正标感慨道。
再到后来,公司也开始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尝试从地方推动江苏一号卫星。“但这个时候,早期的红利已经被分享完了,资方的要求又提高了,即开始用产品营收或具体的考核指标来评估要不要投这个公司。”
而那段时间被郭正标认为如“摸着石头过河”般艰难。正是“作为行业的开创者,开局还不错,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错过了三次风口”,缺乏资金持续升级导致自己总是觉得自己很“丑”,被资本机构等认为“不够优秀”。
资本抱团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