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下文简称“阿里”)性骚扰事件内部处理结果已出,但争论仍未停歇。
人们探寻、质疑,舆论的喧嚣中夹杂着恶意、污名化以及性别对立的言论,也有更多善良、正直和充满同理心的文字努力将其淹没。
尘埃仍未落定。
骚扰
“我希望公司同事,不要用吃瓜心态看这个,这不是吴亦凡,这是活生生的身边的同事被性侵。”
当实名认证为阿里员工的脉脉用户爆出“阿里领导要求下属KTV陪客户,被客户猥亵,领导开房后实施强奸,向HR、p10 反馈都无结果”的消息时,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震惊和不可置信。
但随着当事人新月的长文公布,事件掀起了轩然大波。
如果当事人新月表述属实,这将是性质相当恶劣的职场性侵案件。而令人震惊的是,在整个事件发酵之前,阿里这样一个有完整管理体系的庞大科技公司,数个层级的管理者都仿佛处在真空地带,毫无表态,直到舆论态势已无法扼制才给予回复。
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条显示,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应当采取合理的预防、受理投诉、调查处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职权、从属关系等实施性骚扰。
也就是说,阿里并不仅是如蒋芳所说,仅仅是“过于教条”“缺乏同理心”“缺乏温度”,而是的确没有及时承担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原本令人羡慕的顶级互联网大厂,揭开了背后阴暗的一面。而一些看似“无伤大雅”的罪恶,曾经、甚至正在许多地方同步上演。
今年4月网易HR被传出发布“下药朋友圈”,在招聘信息中称“可以帮忙撩女同事”,甚至可以“帮忙下药”。类似这种自以为幽默、实际恶俗的表达,还有马云的那句“工作上要996,生活上要669”。至于所谓的“破冰文化”,不仅是“服从性测试”,更是对员工的侮辱。
人们的愤怒,还来源于生活中那一次次被成功、或未成功避过的职场骚扰与霸凌事件,以及部分人表现出的漠然态度。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