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都在搞大数据,但是把大数据作为一种战略的,只有贵州和贵阳。”
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主人连玉明如是说:“任何行动一旦上升为战略,它必将起到引领全局、覆盖全面、贯穿始终的强大作用。”
另辟蹊径
在飞机上俯瞰,贵阳云雾缭绕,莽莽群山。
在贵阳,过桥爬坡是常态。即使只是在数博会的两个会场——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与展览中心之间穿梭,也需要横穿一条马路,走过数段阶梯。但这,却没有挡住华为、阿里、腾讯、百度等各大企业齐聚,没能拦住全国各地与会者们的参会热情。
很难想象,就在9年前,贵州经济还在全国31省份中挂末,贵阳也还是那个“生态上山清水秀,经济上一穷二白”的城市。
2012年贵州省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目前,我省小康进程大体上落后全国8年,落后西部平均水平4年,是全国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
翻阅当年的全国GDP排名,贵州省GDP仅为6802.2亿,人均GDP为19608.53元,位列全国第31位,全省共有贫困县66个,贫困乡740个。从各地市来看,贵阳虽然位居贵州省第一,也仅能排在全国第90名的位置,经济总量不足当年榜首上海的十一分之一。
《黔记》中记载,“(贵州)从古不入版图。”
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交通不便,人口数量少且分散,工、农业基础都较为薄弱。同时,贵州又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为贵州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良好条件,也注定其不能为了经济数据,破坏这座绿色的宝库。
要想迅速把经济搞上去,贵州和贵阳必须另辟蹊径。
它们把目光投向了人力投入少,技术含量高,且前景广阔的大数据产业。那年,《“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刚刚明确提出支持海量数据存储、处理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正是大数据产业的萌芽阶段。
而贵阳常年凉爽,夏季平均气温仅24℃,又是全国十大水电基地之一,电价有优势,地质结构稳定,气候灾害也较为稀少,几乎具备一切建设大数据中心的地域基础。同时,欠发达、欠开发的基本省情,也让贵州能够倾全省之力助贵阳背水一战,全力以赴发展这样一个全新的产业。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