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英东、王健林、许家印、李书福......轮番背书的大佬儿多了起来,留给南沙沉淀的时间反而少了。
2005年设区,至今不过16年;15年通过自贸区,至今不过6年。
以至于,火速加入到航天三极之争中的南沙,在外人看来是略显匆忙的。
3月,“攻城拔寨”项目建设誓师大会上,“南沙即将造火箭、上太空”的消息“出圈”。
一出手就是大手笔: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年产30发火箭,规划占地面积约600亩。
比武汉航天基地的快舟火箭基地(占地450亩,年产20发)还多出了150亩,年产量多了10发。
而项目方中科宇航也拿出了足够的诚意,计划出走北京,将总部同步搬迁到这儿。
“真金白银”出玩家。先有“吉利或将在南沙投资百亿资金建工厂”的小道消息,后是吉利官宣在南沙建航天总部,联合旗下台州时空道宇、青岛上合航天、上海欧科微等,以及已经落地的中科宇航。
火箭有了,卫星也有了。
集运载发射、卫星研制、应用于一体的版图,承包了南沙往上够的想象力,至少从航天第三极的定位来看是的。
“看向航天第三极的城市比较多,如深圳、南京,成都、长沙......它们不像北京上海,有航天科工、航天科技几个传统的大研究所在,也不似有传统航天工业基础的武汉、西安等。”有业内人士表示。
“一直缺少比较大的科研院所,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基础薄弱,在承接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不如广州市区以及深圳”,选手之一南沙想实现“航天第三极”、“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雄心,必须舍得拉一些大的实验室、创新平台。
这也是广州南沙科学城、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等横空出世的原因所在。作为中科院系科创平台,中科院力学所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已经提早一年官宣入驻南沙科学城。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