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消息(李唐、陈光明、王炳坤)进入"十一五"以来,鞍山市林业局始终坚持以数字林业建设推动现代林业建设,走新型现代林业发展的道路,不但促进了全市林业的快速发展,而且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方式,推进了部门职能转变,保障了林权制度改革的快速发展,提高了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几年来,基础设施建设、软件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现代林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鞍山市林业局局长陈毅菲介绍,过去30多年来,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大多是采用传统的林业资源管理模式,以林业的属性数据来作为信息源和管理对象,造成森林资源的属性信息和空间信息隔离,使大量图形、图像空间信息不能被充分利用,各种专题地图只作为描述客观事物的手段。由于空间信息闲置或缺少,对森林资源内在的规律无法进行全面分析和掌握,难以满足生产和管理的需要。
数字林业就是用数字化技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林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管理的林业。数字林业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林业,把信息技术作为林业生产力的重要要素,参与到林业各个环节中并使之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陈毅菲说,数字林业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林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解决好"资源分布在哪里"、"林子造在哪里"、"治沙治在哪里"等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同时,数字林业的建设还可以了解市场动态,掌握行业发展情况,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支持,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促进林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十一五"以来,鞍山市全面开展数字林业建设,一年一个脚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6年成功研发鞍山森林资管理系统(GIS),为全市森林源建立起了"电子户口";2007年将GIS系统成功应用到集体林权改革中,并建立林权电子档案;2008年开展林业信息化建设,并建设了OA协同办公系统、行政审批系统、防火监控系统等为主的现代化办公自动化系统;2009年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市级卫星遥感监测技术的研发,并取得成功。
记者在鞍山市政府了解到,在过去的几年里,数字林业在鞍山市现代林业建设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过去在征占用林地设计工作中,通常要用GPS到现场进行测量,然后再到回到室内翻阅小班卡等有关数据做出设计,一小块林地要用一天才能完成。现在只要拿着PDA手持机,到现场确认一下地块,所有相关的资源数据和设计就全都出来了。在2009年34项征占用林地设计中,全部应用GIS技术,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丹海高速公路、庄岫铁路等多项省、市政府大项工程设计任务,受到了市政府领导的肯定。
其次,全面提升了森林资源管理水平。在集体林权改革工作中,将鞍山市林业地理信息管理系统(GIS)应用到林改工作中。该软件是在鞍山市林业资源数据的基础上对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后的新数据进行矢量化管理,并实现了林权制度改革的电子档案化管理,为林改外业测量节省了大量时间。同时为今后森林资源管理打下坚实基础。建立了林权电子档案,为森林资源流转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林权电子档案的建立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林权纠纷的发生。为全市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第三,增强了行政执法的权威性和可靠性。2009年5月份,对鞍山市毁林开矿现象严重的岫岩县偏岭地区展开重点清理整顿。在清理工作中,林业综合执法队的同志白天利用GPS和GIS在现场进行外业测量和取证,回到住所后将白天收集的证据进行整理,第二天就可以下达先行告知书,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对岫岩偏岭镇8个村、30多个矿点的测量任务。通过此次行动,有效地遏制了该地区非法使用林地现象的发生。在高效开展清理工作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执法工作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第四,数字林业建设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林业队伍。随着数字林业建设的不断深入,全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信息化技术培训。全市林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也不断提高。目前,全市领导干部全部熟练掌握计算机,50岁以下同志全部熟练掌握GIS、OA等专业技术和系统。
陈毅菲局长充满信心地告诉记者:未来几年,鞍山市林业局还要进一步加大数字林业建设步伐。建立起覆盖全市林业行业的市、县、乡(镇)三级信息化体系。OA办公、网上办证、资源管理、档案管理、资源监测、防火监控等系统全面进行应用。各县区全面实现无纸化办公,林业部门的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改善和加强,形成健全的林业信息化管理和运行机制,全面支撑政务办公、资源监管和公共服务等职能。真正做到足不出户,全市森林资源就看得到、数得出、管得住。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