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9月27号,我正在经历人生中第三次地质相关工作,这也是我对地质行业的最后一次尝试。
在跑路之前,谨以此文,聊表悼念。
第一次接触地质是因为李四光,语文书里写着:他让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成为定论。
可能那时候一个清癯身影独自行走莽苍大地的图象就根植心中。
之后便是第二次高考填志愿,在成功扼杀无数想法后,我做出了选择,理由是离家近,学费低,以及幻想有朝一日能成为李四光那样的人。
今不如昔。
大几十年前国家草创,人才紧缺,每一位学者真心为祖国崛起而读书,也能得到充分的空间与支持,一展拳脚。
这种使命感、荣誉感以及被支持的感觉,让人羡慕。
如今,求而不得。
我曾一度厌学,因为当时我狭窄的圈子给学习赋予的唯一目的是找个好工作,可这于我毫无吸引力可言。
终于上了大学,整个大学地质类专业都弥漫着一股悲观气氛,温家宝之后,地质行业再无油水。
我不以为然,自命清高,以开荒为己任,视利禄如粪土。
可回首大学四年,所学可用,不足一成。
第一次实习在铁一院,西武高铁初测,几位前辈热心、干净,工作认真严谨,我随着他们披星戴月,能切实感受到我为他们提供了帮助,实习期间获得一定成就感。
让我打退堂鼓的理由有二:
一是门槛是研究生,招人也不多,我不想只为了找个工作去读研,也没有在西安工作的理由,
二是看着带我们的史总每天晚上和女儿视频通话的样子,心疼。地质工作常年在外,为了结婚而结的婚,女儿成为唯一的牵挂,而我期待将来能和心上人朝夕相处。
实习结束之后,我以为新的人生刚刚开始,谁知已是巅峰。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球,只有当它旋转起来,你才能看其全貌。
原来挺直脊梁做实事才是冰山一角,海水之下,写满了酒、色、财、气。
如今百业俱兴,地质行业不再背负重任,泯身三百六十行,成为一门糊口生意,而各高校仍有地质学子源源产出,所去何往?
以下是一般地质本科毕业生的职业轨迹,回家继承祖产之流不在此列。
酒色财气,人间大苦,我身亦在劫中,不多赘述。但笑笔耕只为笼中挤,野地无留买路人。
地质行业真的需要那么多“高材生”吗?
就个人经历而言,绝大多数工作内容并无多高技术含量,但凡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稍加训练都可轻松上手,我万万想不到四年前CAD画的图、理正输的表、协助整理的报告是实际工作难度的上限。
这里真正需要的是八面玲珑、五类(吃喝嫖赌抽)皆沾的能手。
若是安心稳固找个待遇还行的工作,江浙沪、广东一带相关单位待遇还算合理,若是志存高远心无杂念,挤进大型国企央企能混个善始善终。
但,这只是条独木桥。
大部分的情况是,所谓的地方事业单位,效益低下的同时抬高门槛,给子弟开后门;踏实肯干的老实人拿着最少的钱,干最累的活,稍有理想的争分夺秒死啃出注册,人凭证贵;机关内部,“人民子弟”白白净净。
随着改企的全面推行,稍有才干者纷纷另谋高就,或自立门户,老实人和临时工成为一线中流砥柱。
我大胆断言,地方地质类事业单位有朝一日全部死光,取而代之的是业务纯熟广结良缘的私企。
好的现象是,随着新鲜血液的逐渐干涸,一线无人可用,临时工体系应运而生。
他们由用人单位统筹,经短期培训,针对性掌握所需知识,完美契合工作实际需要,参与培训者大多学历偏低或中年转行,需要一份不错的收入养家糊口,能接受恶劣环境。
而用人单位招兵买马也不得不提高薪水。
一位合格的一线地质工作者(只论勘察:技术、编录、机长、副手)日薪330-400,根据岗位不同有所区分,不同地区略有浮动。
他们总算学会了团结,低于预期价格坚决不干,成功抬高市场价格;能互通有无,群里提供第一手用人需求,为个人时间安排留有余裕。
以目前国家发展趋势来看,这辛苦钱还算稳固。
所以,我们大学四年甚至加上研究生三年,究竟在干什么?花着父母的钱,占用国家补贴的资源,用宝贵的青春,学习无用的知识。
真有因为热爱祖国大地而走上这条路的吗?他们也会失望吗?
那些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学一堆华而不实最后忘光的理论知识,挨不了风吹日晒的一大批莘莘学子可怎么办啊?
要么赶快跑!要么签字盖章当领导!
我找不到那个清癯的身影,满眼尽是瘴气乌烟,便便大腹,入耳便是荤话与八卦,浓浓的铜臭挥之不去。
我去过青岛,造访李四光故居,临海院落优雅别致,似石似铁的雕像笔下,“中国地质”四字遒劲有力。
我摸了上去,冰凉透骨。
如今已是10月3日。
谨以此文,供彦彦消遣~ (本文经授权转载)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