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眼看就要来到2021年。数天前,郑州成为首个全场景数字化运营城市,在阿里的协助下,118个郑州“城市大脑”应用场景全面上线运行。
10年前,富士康落户郑州,带动了当地电子信息产业、光电产业、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郑州迎来崛起的拐点。此后,郑州逐步摘掉“土郑”的帽子,向着新一线城市的目标拔足狂奔。
再回溯10年,占地150平方公里,“高起点、大手笔”的郑东新区设计项目面向国际招标,为后期容纳富士康等名企提前预留了空间。
10年一跃,走向2030年的郑州将借何力起跳?
01
富士康,改写2010
中原地区,人杰地灵,而郑州,就是中原的中心。
但在数年前,这座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的省会,经济发展慢,产业无亮点,人均GDP在省会城市中常年居后。同为古都,郑州与西安、南京比起来也总是差了一口“气”,甚至风头还总被同省的洛阳和开封盖过,城市品牌长期蒙尘。
郑州不甘心,河南不甘心。
于是,建设郑东新区被写进人大立法,开全国先例面向全球招标,一张蓝图绘到底,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于是,几年后时任河南省长郭庚茂冒着高温,去机场接来了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为郑东新区与郑州接来了一个新的契机。
回头去看,这个决策颇具远见。但在当时,这个决定却需要勇气,毕竟彼时的富士康,正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郑州与富士康接洽的2010年,恰逢富士康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十连跳”事件。然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只是增加了富士康的涨薪压力,却并没有抵消高收入对务工人员的吸引力,全国各地的工人还是在不断涌入富士康,河南作为交通便利的人口大省,正是富士康员工重要的输出地之一。
“十连跳”事件加速了富士康由劳动力和税收成本更高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向内陆地区迁移的决定,而郑州则迫切希望引入高新技术企业,拉动当地投资,转变产业结构。但,与郑州想法类似的地区不在少数,彼时的内陆各省劳动力市场也并没有拉开显著差距,富士康初期曾在多地考察接洽,并没有对郑州表现出明显的青睐。
河南付出的诚意,不仅是省长亲自接机。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