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三亚站,“海南一号”一期4颗光学卫星成功完成星地对接试验。目前,4颗卫星分别在北京、深圳两地的卫星研发工厂进行总装和集成测试,首批争取今年年底发射。“我们希望通过发射‘海南一号’卫星,走出一条从研发、制造、发射到应用的海南商业航天产业之路。”项目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海南研究院院长杨天梁说。
中科院空天海南研究院是在5年前开始着手筹划“海南一号”卫星项目的,计划由“海南一号”6颗光学卫星、“三亚一号”2颗高光谱卫星和“三沙一号”2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组成“海南卫星星座”。根据最新的时间表,“海南卫星星座”发射计划将在2-3年内完成:2020年发射“海南一号”一期4颗光学卫星,2021年发射“海南一号”二期2颗光学卫星和“三亚一号”2颗高光谱卫星,2022年发射“三沙一号”2颗SAR合成孔径雷达星。
作为“海南卫星星座”的首发阵容,“海南一号”卫星研制项目已被列入海南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作为一颗光学遥感卫星,“海南一号”的重要载荷之一是相机,目前搭载的相机能够从500公里远的空中,对地面方圆12公里内大于1.5米物体拍摄清晰的照片。“海南一号”卫星搭载的另一重要器件是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接收机,通过接收船舶从海上发送的信息,解码并转发给相应的地面站,帮助陆地管理机构对远洋海域航行的船舶进行精准识别和观测。
由于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的长征五号系列火箭与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属于重型运载火箭,运载量大,并不适合直接用来发射“海南一号”这类小身材的商业卫星。早在“海南一号”卫星论证时期,杨天梁就大胆提出,要在尚未发射过商业卫星的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海南处于低纬度地理位置,拥有广袤无垠的海洋,为商业卫星发射奠定了低成本和低风险的发展基础;海南具有层次丰富的航天技术体系,已经形成“北有文昌航天发射,南有三亚卫星应用”的航天产业格局。“海南应将商业航天作为重点行业加以支持,通过政策、人才、创新平台等要素聚集,建设航天发射和卫星应用产业园集群,打造亚太卫星应用中心。”杨天梁说。
降低成本是商业航天发射的一道重要技术门槛。为了给“海南一号”降低发射降成本,项目团队购买小型商业火箭“捷龙一号”,借助低纬度的地理优势,“捷龙一号”运载力比其他发射场多10%左右。同时,团队采取新技术、新材料,千方百计降低卫星重量。“届时,‘海南一号’4颗光学卫星将以‘一箭四星’的方式,搭载‘捷龙一号’火箭发射。”杨天梁说。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