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sNews讯,在近日由《计算机世界》推出的2009年10大热门技术中,遥感技术同云计算、虚拟化、SaaS、SOA等热门技术一同上榜。虽然位列第8位,但如序言中所说,“在上榜的10大技术中,值得一提的是遥感技术。这项技术能进入我们的视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表现出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决定它留在榜单上的则是它2009年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与应急监测方面。预计随着人们对应急和防灾的重视,2009年遥感技术肯定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以下为“遥感技术”部分介绍:
遥感服务正逐渐向一体化和精细化转变,向用户提供多尺度、多时相不同传感器的数据定制组合正在成为趋势。
遥感,早期只是被人们用来给地球“拍照”,现在,随着技术手段的增强和分辨率的提高,通过提取地物的波谱特征,或利用图像处理系统对各种遥感信息进行增强与几何纠正、识别、分类,已经可以得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照片”变成了“魔镜”。
数据获取与信息处理并重
汶川大地震使遥感技术得到空前普及,但还是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航空遥感数据获取不及时、卫星遥感数据的空间分辨率不高、卫星遥感数据的时间分辨率不高、数据处理速度低、影像质量差导致目标解译困难等。此外,由于卫星遥感数据仍主要依靠外国卫星,应用的现实性和精度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卫星数据在行业内部尚不能共享,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遥感应用的发展。基于此,不难推测,在2009年,国家将大力发展我国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建立航空遥感应急响应系统以及空天地一体化的对地观测网格; 提高航空、航天传感器的定规定姿精度和成像质量; 研发数据处理的快速、智能和自动化方法也被提上日程。
中科院院士李小文曾做过这样的比喻: “遥感这门新兴交叉学科就像板块夹缝中露头的小芽,对任何成熟学科而言它都是边缘; 但另一方面,它也的确存在很好的创新机遇。”未来,遥感技术应在两大方面寻求更大发展,一是观测技术,二是信息提取技术。目前,中国已建立了由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资源卫星系列组成的长期稳定运行的空间对地观测体系,具备了航空航天遥感对地观测能力,基本实现了对中国及周边地区,以及全球的大气、海洋和陆地系统的观测和动态监测。
可以预计,2009年,卫星遥感单景覆盖范围将继续增大,分辨率也越来越高、响应时间越来越短、采集模式灵活、重访周期缩短, 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是,信息量越来越大,存档数据急速增加,而高性能计算技术的发展,必将给数据处理和应用带来很大便利,使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处理、存档和分发能力不断提高。
以应用为导向
2008年12月15日,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将“遥感卫星五号”成功送入太空。“遥感卫星五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主要用于国土资源勘查、环境监测与保护、城市规划、农作物估产、防灾减灾和空间科学试验等领域的数据采集和传输任务。可以预测,我国将以应用拉动遥感产业的整体发展,并加强对遥感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扶持。
中科院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池天河分析,遥感空间信息技术一直是高端技术,定位很高,但目前已经从以技术研究为本转向以应用为导向。在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与应急监测方面将有更大斩获,2009年,会有更多传统行业拥入遥感空间信息应用领域,开拓新业务。
据专家预测,未来5年,中国空间信息产业市场规模将达1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增长达5000亿元以上,会形成巨大的产业群经济效益。从重点项目的设置上就可窥一斑,由发改委组织实施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遥感地理信息支撑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申报,已在2009年1月3日截止,项目总额度为3752万元。项目涉及研发人口的集聚与流动、城市化态势与格局、产业集聚与结构演化、水土资源承载与配置、生态效应与环境质量等内容。除了这一“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外,还有一系列以应用为导向的遥感项目即将开始。(许泳)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