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卫星互联网、北斗等领域,各地涌起一股产业热潮,而一批起于航天发射基地的产业园已在烟台、文昌等沿海中小城市酝酿。
对于将此次入局视为一场转型的中小城市而言,快速补足产业空缺成为缓解其“起点高与起步晚冲突”的关键所在。
01第一步是招商
“9月初,文昌落地了北斗、测控、文旅等航天领域的项目,这是第一阶段。如今过去了近半个月,航天城已与航天一院、六院、十二院及一些民营航天企业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计划在10月13号和11月20号继续签约落地一批企业,争取年底之前有几个项目动工。”文昌航天局招商负责人表示。
可以说,文昌在商业航天方面的雄心,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航天发射场。
据了解 ,自发射场建成以来,社会各界一直在积极推动商业航天产业落地海南。同时,凭借“航天牌”,文昌也逐步明确了国内、国际深空探索“出海口”的定位。
为了打入商业航天产业市场,作为一座因工而强的滨海城市,烟台也采用了类似的引资策略。
去年,紧抓我国首次海上卫星成功发射的契机,烟台顺势启动东方航天港项目。目前,10个东方航天港项目集中签约落地烟台。其中,涉及固体火箭制造、商业航天固体动力总装测试、商业航天测控、卫星数据应用、航天科普文旅、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航天产业基金等领域。
而东方航天港已顺势纳入烟台市“重中之重”项目,并被推荐上报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
不论烟台还是文昌,其航天布局无一例外都在讲述地方从商业火箭发射这一产业链突破,进行产业转型的故事。
地区发展定位虽不同,有业内人士称,“根据实际落地项目来看,产业园落地项目类型相差不大,如航天文旅、航天发射、卫星应用等。”
02摸石头过河
随着海南当地政府近期赋予了文昌国际航天城自主发展权,社会资本参与航天城商业化落地的自主权也相应加大起来。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