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中美日印科学家交流最新探月成果

  6月17日,中国、美国、日本和印度四国的探月成果集中亮相北京。在此间召开的“探月与地学科学国际研讨会”上,来自四国的150多位科学家就各国近期探月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国际行星探测研究的进展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探讨。

  中外科学家的学术报告反映了国际探月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及中国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动态。会议学术交流主题包括:行星探测与行星科学;月球遥感与月球地质;月球地球化学与月岩样品研究;月球地球物理(Lunar Geophysics);当前月球探测动态;未来月球与行星探测计划。

  来自美国宇航局(NASA),美国地调局(USGS),美国华盛顿大学、布朗大学、圣母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7位工作在行星科学领域前沿的专家全面介绍了美国在月球、火星探测方面的科学历程,以及未来将要开展的科学任务。其中包括即将于美国时间6月17日发射的“月球复兴号”探测卫星的科学目标。此外,美国专家还就NASA行星数据系统和月球行星数据的国际开放作了详细介绍。

  6月11日刚刚结束使命的日本月亮女神号的研究成果格外引入关注,任务首席科学家加藤学教授介绍了月亮女神号在月球重力场探测、月球磁场探测、月球三维地形探测、月球火山活动、月球构造以及月球矿物学研究方面取得的一流成果。

  印度探月首席科学家因故无法出席会议,他委托来华参加会议的美国科学家代为报告了印度月船1号的研究成果。

  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姜景山就嫦娥一号卫星应用微波遥感技术探测月壤厚度取得的最新成果向大会作了特邀报告;装备指挥技术学院的李学军研究员向大会介绍了嫦娥一号全月球三维影像图制作与浏览系统的研究成果;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津、郑绵平分别就探月与地学研究、拓展行星科学研究作了深入阐述。

  据介绍,中国地质调查局2008年启动的“月球地质遥测信息综合分析研究”项目,目前已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包括获取多种国际月球探测高分辨率数据,开展月球表面陨石坑矿物与岩石化学填图,提取了陨石坑地区氧化亚铁含量分布,揭示了月海玄武岩区氧化亚铁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进行了月岩(壤)化学成分相关性分析;利用离子探针测年方法,对美国提供的第一批月球陨石锆石样品成功地进行年龄测定,为月球早期历史及演化提供了高精度年代学证据;提出了月球表面微型钻机设计方案,包括月球取样钻机钻进能力与动力源、月表钻进方法、取样钻具、月表钻进方法及取样钻具的地表试验等内容。(记者李晓明 陈欢欢)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