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终于跻身新一线城市的合肥,突然就“火了”。
自媒体们戏称合肥是“伪装成政府的投资银行”。这座区位优势不明显、政策倾斜不突出的中部省会城市,用近乎“赌博”的勇气,在上海与杭州、南京几大城市群的夹缝中,投出了长三角地区又一座科技之城。
按照今年6月发布的《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合肥终于成了正儿八经的新一线城市,在全国排名第14位,成功在江浙沪“夹击”之中崭露头角。
2019年,合肥GDP达到9407亿,超越福州栖身中国城市前20强,与2001年的363.4亿元相比翻了20多倍。7月合肥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达441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2%,较一季度加快10.0个百分点。其中,一产118.6亿元,与上年同期持平;二产1487.7亿元,下降1.2%;三产2813.4亿元,增长1.1%。
“合肥要向万亿俱乐部进发了。”合肥人们满是期待。
“我承认我有赌的成分。”如果套用电影的处理手法,此时回忆往昔的合肥或许会深沉、但又带着些许得意地说出这么一句话。凭借超牛的风险投资能力,原本稍显沉默的合肥突然“火出圈”,出了好几篇“10万+”。
在私募领域知名人士、东方港湾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但斌转发的段子中,合肥的经典案例包括京东方、长鑫半导体、蔚来汽车等。前者如今是中国最大的智能终端面板提供商,后者也站上了芯片的风口。而蔚来汽车则与江淮、大众、国轩等企业组团,助力合肥成为如今的新能源汽车产能重地。可以看出,合肥选择的都是科技含量高、能与当地产业形成配套的新兴企业。
“与江浙一些城市擅长给巨头做配套不同,合肥喜欢扶持有巨头相、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网友这样总结。
举一个最近的例子,或可说明“巨头相”本土企业的重要作用。合肥企业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8月12在参加活动时提到,科大讯飞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禁止与美国企业合作,但科大讯飞为华为提供的语音产品在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上已全面超越谷歌。有实力,才能不惧威胁。
另一案例更为耳熟能详。
2019年,长鑫从加拿大知识产权商Wi-LAN Inc.手中买到了全套的专利授权。同年9年,合肥长鑫宣布8Gb颗粒的国产DDR4内存量产,打破该类产品被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国外产品此前动辄上千,而该产品定价仅为218元,优质、低价的国产产品给国外厂商带来了巨大压力。有网友如此评论:“自从发布了国产内存,金士顿、三星的工厂突然就不着火了,不发大水了。员工也不罢工了,产能也够了,价格突然就降了。”
尽管有如此傲人的“投资业绩”,但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合肥最有名的一笔“投资”,还要数中科大。
{{item.content}}